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的《茶經》和李肇的《國史補》都把益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在宋代,信陽茶被宋徽宗和趙霽列為《寧氏詩史貨殖》和《大觀茶論》中的名茶。元代,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廣州產東首、淺山、薄邊等名茶”。明代關於名茶的記載很少。到了清代,茶葉生產迅速恢復。清代中期是河南茶葉生產快速發展的又壹時期。制茶技術越來越精湛,制茶質量也越來越精致。清代以前,精品茶葉信陽毛尖出現。
清朝光緒末年,1903-1905,原信陽緝私局長、舊茶辦成員蔡祖賢提出了在山上種茶的倡議。時任信陽研究所所長、資金來源雄厚的甘積極響應。於1903年與王子墨、地主彭清閣在信陽雷震北麓恢復種茶,並成立了“元稹”茶社。從安徽請來壹位姓於的茶葉老師,幫助指導茶樹的種植和生產。
1905-1909甘邀請、王玄青等人到信陽駱駝店洽談植茶事宜,組織成立聚吉集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馬步等地購買茶籽,邀請六安茶師吳繼順、吳少堂幫助指導植茶、制茶。制茶方法基本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小平壺分為生壺和熟壺進行炒制。炒茶工具用掃帚柄,青壺用兩把掃帚柄,長0.5 m,厚0.1 m,雙手各持1,采摘炒制。熟鍋用大掃帚柄,不用揉面。這是信陽毛尖茶獨創的制作工藝。
1911年,甘在甘家沖和小孫家建立了茶館,帶動了依山茶園的發展。茶商唐慧卿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學習龍井的炒制技術。我回來後,在“瓜片”炒法的基礎上,把“龍井”的抓排條法融入信陽毛尖的炒制中,把生鍋改成了帶小把手的生熟鍋。這種炒制方法制成的茶葉,就是中國名茶信陽毛尖茶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在清朝以後蓬勃發展,名茶生產技術逐漸完善。信陽茶區共設五家茶樓,清代三家茶樓合稱“八家茶樓”。由於“八茶社”註重生產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信陽毛尖茶加工技術得到了改進,1913年生產出品質優良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茶”。
為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開通迎接世博會,1914年,信陽茶區積極準備茶樣,有龔振茶、白浩茶、熏龍井茶、無煙龍井茶、毛尖茶、朱三茶、闕闕茶。1965438+2005年2月,在博覽會上,信陽毛尖茶以其外形美觀、香氣高、滋味濃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獎和獎章。信陽毛尖茶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65438-0958,信陽毛尖茶在全國品茶會上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
信陽毛尖茶文化的歷史
到了唐代,茶葉生產的發展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纂的世界上第壹部茶學著作《茶經》,將13個省中盛產茶葉的42個縣劃分為八個茶區,信陽屬於淮南茶區。北宋蘇東坡說:“淮南茶為信陽第壹。”西南山區茶農眾多,色、味、香俱佳,產品不在浙閩之下。
歷史上,信陽毛尖茶主要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鎮。信陽毛尖茶的獨特風格形成於20世紀初,當時清朝的集義縣人蔡竹仙提倡在山上種茶。於是出現了元稹雷震山、廣益、沈雨、聚集地車雲、侯波、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館。茶園面積達400多畝,毛尖茶的炒制技術也逐漸提高和完善。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茶葉生產的發展,采取了壹系列扶持措施。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在清朝以後蓬勃發展,名茶生產技術逐漸完善。信陽茶區共設五家茶樓,清代三家茶樓合稱“八家茶樓”。由於“八茶社”註重生產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信陽毛尖茶加工技術得到了改進,1913年生產出品質優良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茶”。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信陽中部的五裏店、彭家灣、友和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剛、吉星等地的丘陵、丘陵地區發展起來。1967年春,農業局科技人員指導茶葉品種引過淮河以北25裏山頭,建立了解放初期國家購銷茶葉時確認的紅旗茶場、朱堂、色崗、彭新、青山鄉。
1987年,考古人員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現了茶葉,已考證2300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取得了較大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了推廣,生產面積不斷擴大。
65438-0993年信陽毛尖茶產於浉河區、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