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煮粥的時候怕粘鍋底,就不停的用勺子或者鏟子攪拌,很費勁。
其實米飯煮的粥是不應該攪拌的。把米和水放好,大火燒開,小火慢煮。
煮沸後不要攪拌。燒開後再攪拌,鍋就開了。壹般小火不用攪拌慢慢煮是不酸的。
現在用電飯鍋和電壓力鍋都很方便,尤其是電壓力鍋。飯和水準備好了,就打開開關,不要管它。
為什麽不攪拌不容易煮粥,攪拌就容易煮粥?
我們要先看看自己為什麽傻。當我們用鍋做飯時,鍋底的水被加熱,帶動水中的食物上升,而溫度較低的水下降。水體在鍋內有如下循環。
所謂倔鍋,就是壹部分食物總是沈到鍋底,不參與上面的循環。隨著鍋底溫度的不斷升高,食物會變質,粘在鍋底,甚至因過度加熱而碳化。
如果水多食物少,水壹般能帶動食物循環,那麽就不會出現尷尬的局面。粥剛煮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
在小熱源,也就是小火的情況下,當然可能不會出現如圖所示的大循環,但是會有小循環,食物只會在小範圍內震動,不容易燒開。
壹般來說,粥的食材都是各種大米。各種大米,不管是大米、小米、玉米渣還是其他大米,主要成分都是澱粉。澱粉分子緊緊地“擁抱”在壹起,形成澱粉顆粒。這些澱粉顆粒位於這些植物胚乳的澱粉細胞中。
在煮粥的過程中,水分逐漸進入澱粉細胞,滲透到澱粉顆粒中,使澱粉分子之間的結合逐漸松弛,即澱粉顆粒膨脹,最後澱粉細胞破裂,澱粉分子逐漸進入水中,形成粘稠的糊狀物,這就是粥。
通常我們煮粥的時候水溫上升很快,但是水進入胚乳使澱粉顆粒膨脹的過程就慢很多。當水燒開後,只有少量的水進入澱粉細胞。
這時候我們換小火,讓溫度更高的水逐漸進入澱粉細胞。這個過程,當然是從外到內,逐漸進入。米粒也逐漸膨脹,澱粉顆粒逐漸松弛膨脹,澱粉細胞破碎,使部分澱粉分子進入水中,與大量的水結合,形成粘稠的粥。
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情況下米粒還是完整的,澱粉分子溢出的米粒少,整鍋“粥”的粘度小,這些米粒仍然可以循環,直到很多澱粉分子溢出,形成粘稠的粥。這時候粥就煮好了。這就是我們燒開後不攪拌就改火的情況。
如果我們在沸騰後很快開始攪拌,情況就會不同。因為水是從外面逐漸進入米粒的,外面的澱粉粒可能已經完全松弛了,而裏面的米粒還很硬。這時如果開始攪拌,由於攪拌力的作用,會破壞米粒外的壹些澱粉細胞,使米粒外的壹些澱粉分子先離開米粒,進入水體。
這些沈入鍋底的澱粉分子迅速與水結合形成粘稠的糊狀物,增加了鍋底的粘性,難以進行自然循環。如果停止攪拌,會有更多的澱粉分子沈入鍋底,時間長了就有可能讓鍋發酸。這時候米粒中心還硬,粥還沒煮好,必須不斷加熱。為了不使鍋煨,只需要繼續攪拌。這樣煮粥的人很辛苦,而且粥也可能煮不好。
所以,只要能控制好火候,燒開鍋後,我們可以自己換火,自己攪拌,自己煮粥,不需要人為幹預。這就是我們用高壓鍋煮粥的原因。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攪。用電飯鍋或普通鍋在煤氣爐或其他爐子上煮粥,不用攪拌,也是如此。
如果因為沒有經驗而不放心。怕粘鍋底,燒開後攪拌“缺手”,麻煩,但容易粘鍋底。
當然,上面說的是用大米煮粥。如果用面條做粥,那就另當別論了。
大米磨成面粉,精粉使水容易與澱粉接觸,澱粉分子在較高溫度下容易與水結合,形成粘稠的粥。鍋裏的粥粘度太高,無法流動,無法進行上面所說的自然循環。如果不攪拌,鍋很快就會被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