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有家店壹天只做三頭豬?
“色澤紅潤,香味濃郁,肥而不膩,爛而不渾,味純正嫩”。誰家的豬頭肉能做出這樣的「色香味」?在宿遷,壹提到豬頭,大家都會脫口而出“黃狗豬頭”。“黃狗豬頭肉,又脆又嫩又爛。宮中無壹物,海中應無與倫比。”這是乾隆皇帝品嘗後送給黃狗豬頭的詩句,流傳至今。擁有250多年歷史的黃狗豬頭肉,是宿遷特有的傳統名菜,深得口碑。4月23日上午,跟隨宿城區文化館館長陳巍的腳步,記者來到位於城東大街的“黃狗豬頭肉”店。步入這家老店,記者發現店內裝修十分簡單。店招上方掛著店老板和中外明星的大幅照片,右邊墻上寫著“黃狗豬頭肉”的來歷。45歲的黃金德是“黃狗豬頭肉”的第十代傳人。記者恰好在這裏,正好趕上黃金德在店裏做豬頭肉。原來這個豬頭肉不是天天煮,而是三天煮壹次,壹次做三鍋,大約100斤豬頭肉近2000元。記者在店鋪兩側看到,寫著“幹老湯黃狗豬頭肉”。豬頭肉為什麽被命名為“黃狗”?為什麽叫“幹老湯”?請聽黃金德講的壹個傳說。相傳創始人黃德,原籍安徽滁州,因水災逃往宿遷。他做豬頭肉有壹技之長,在宿城朝陽門外的同代街(今東街)南擺地攤為生。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秋,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途經宿遷,下榻皂和宮。“禦膳”時,宿遷地方官獻上黃德煮的豬頭肉,大加贊賞:“美哉!漂亮!真的很好吃。”從此,黃的豬頭就出名了。黃德深感激皇帝仁慈的名聲,吃完後留下壹碗豬頭湯,第二天倒進剛煮好的豬頭肉裏,就這樣日復壹日,世代相襲。還有就是因為黃德生來就是小狗,村裏人外號叫黃狗,所以叫“幹老湯黃狗豬頭肉”。當他很小的時候,當他的父親煮豬頭時,小黃金德幫助他。那時候鍋裏煮的豬頭對他來說是極大的誘惑,而且很好吃。因為每次大塊的肉端上盤子賣給顧客,他只能喝點剩湯。但幾年後,黃金德還記得父親煮豬頭的過程。到他14歲的時候,已經可以自己煮豬頭了。繼承了祖傳的手藝,15年前,黃金德夫婦在城東大街租了壹棟兩層小樓開始經營酒店,並以“黃狗”為名。家家都會燒豬頭肉。黃狗豬頭肉為什麽能如此“深入人心”?所以這裏有壹個秘密。“加工如繡,料非摩訶,火烈煉丹適中。”黃金德告訴記者,做壹次豬頭肉需要10個小時,從選材到烹飪的每壹個環節都要掌握,否則做出來的豬頭會“食之無味”,讓人覺得很無聊。幾十年來,黃金德和他的妻子仍然在東街做著“黃狗豬頭”的生意。有時候,他累了,會對自己抱怨“我不想再做了”,但只要我拿起勺子,所有的抱怨都會被忘記,人們會對我手中的勺子感到高興。“我做了幾十年,也說過要退出。我心裏怎麽可能不舍!”黃金德告訴記者,到今年6月1,他在東街開了十幾年的老店就要關門了,因為他找到了合夥人,把店“搬”了過來,擴大了規模。當記者準備離開時,黃金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黃狗豬頭肉是宿遷特有的,不煮了就沒人煮了。他希望把酒店做大做強,把這項技能壹代壹代傳下去。但黃金德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現在不願意學習,但無論如何,他會把秘方傳給他。至於他會不會做“豬頭肉”生意,還得順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