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壹說,環境文學研究會的奉春先生給我講了貼秋膘的來歷。
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註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壹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壹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壹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壹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奉春先生介紹,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壹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壹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壹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癥。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過去在杭州壹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壹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壹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歷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壹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壹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麽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立秋時舉行的重要典禮也很有意思。”奉春先生接著說。漢族十分重視立秋節,早有立秋迎秋之俗,過去封建帝王也不例外。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便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迎秋,祭祀少臯、蓐收。漢代天子立秋要射獵,表示秋來揚武之意,並用獵物來祭祀宗廟。宋朝時,宮廷內中殿要種壹棵梧桐樹,立秋時刻,太史官啟奏“秋來”,於是想法讓壹兩片梧桐葉落下,表示報秋。民間則流行戴秋葉,或者用石楠的紅葉剪成花瓣,插在鬢邊。此外民間還流傳“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死牛”的歌謠。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天氣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天氣仍會暑熱難捱。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魯東地區就有“立秋開頭坐壹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萊西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裏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豐還會歉收。又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