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尊佛像雕刻在岷江南岸淩雲山麒麟峰臨江壹側的山崖上,與樂山市隔江相望。它面對著向東流的河流,姿態優雅,深情款款。
這座雄偉的佛像高71米,幾乎和北京飯店新大樓壹樣高,幾十裏外都能看到。它的頭部長14.7米,寬10米。頭上的每個發髻都能放進壹個大圓桌。他的耳朵有7米長,兩個人就能鉆進去。它的腳背寬8.5米,能坐100多人左右。比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最高的佛像高三倍。過去認為世界上最大的阿富汗巴什安大佛高53米,而樂山大佛比它高18米。樂山大佛真的很神奇。當遊客向它致敬時,他們都欽佩和欽佩中國古代雕塑家在設計和塑造這座佛像時表現出的巨大勇氣和高度智慧。
據新華社(1990)報道,樂山大佛外發現壹座全長4000多米、數座大山的“巨型臥佛”。這位四肢健全、身材勻稱、面容精致的臥佛,安詳地躺在青衣江的脊線上,背朝天,慈祥而凝重。著名的樂山大佛正好坐落在大佛的中心。大佛的頭、身、腳分別由吳優山、淩雲山、桂城山的姐夫組成。佛像的頭部是由整個吳優山組成的。山上的石頭、竹子、蔭樹、步道、亭臺、寺廟,呈現為大佛的發髻、睫毛、鼻梁、嘴唇、下巴。佛身由淩雲山組成,與山上的九峰相連,猶如壹尊巨佛胸闊腰圓腿壯;腳傾斜的佛腳是桂城山的壹部分。佛像的整個姿態非常逼真,自然和諧,宛如天成,沒有人為的刀痕和斧痕。現在,觀賞臥佛最好的地方是樂山市濱江路的“福泉門”。
無獨有偶,此後不久在樂山市發現了壹尊造型逼真、長達3000米的巨型“女臥佛”。它由三尺山和東巖山組成。下龜山是女佛的頭,脖子在下龜山和中龜山之間。中龜山的峰就像它的胸,上龜山和東巖山就是它的腿。兩佛相觸。觀看“福泉門”上遊100米範圍內的女佛。
這尊大佛出土於唐玄宗初年(713),造像由靈雲寺海通和尚發起。工程壹度中斷,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才完工,歷時90年。
令人驚訝的是,在沒有科學儀器的情況下,古人是用什麽方法來保證它各部分比例合適,姿態平衡的?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大佛的耳朵和頭部後面都有縱橫的排水溝。壹場大雨過後,積水會通過這些排水溝迅速排走,這樣佛像就不會被雨水侵蝕。這座大佛歷經1000多年仍能保持完整,壹定程度上得益於這種科學的排水系統。1990年,國家撥款對大佛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壹些配套設施和服務設施。讓這個旅遊景點更加完美。
大佛背靠懸崖,面向大江。遊客在觀賞大佛的同時,也會遊覽淩雲山景區。
這座背靠大佛的淩雲山,早在隋唐時期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和佛教勝地。
淩雲盛景
淩雲山不高,有九座山峰,最高峰只有140米。但因其群峰錯落,樹木蔥郁,俯瞰浩瀚三江,氣勢磅礴;遙望峨眉三峰,歷歷在目。此外,鶴峰上還有寺廟,所以在1000多年前就被人們所稱道。宋代學者邵伯曾贊嘆:“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謂之史,史之勝謂之淩雲。”歷史是樂山。淩雲山山峰上的寺廟至今還保存著,包括山峰上的淩雲寺和靈寶峰上的靈寶塔。靈雲寺規模挺大的,大佛就雕在離寺不遠處的懸崖上。在這裏看欄桿上的佛像,可以仔細觀察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差別。從這裏,妳可以沿著懸崖邊上開鑿的壹條陡峭的小路下到大佛腳下。因大佛雕於淩雲寺前,故又稱淩雲大佛。靈雲寺也因這座大佛而被稱為大佛寺。有了淩雲山的大佛,這座山更加絢麗多彩。大佛在淩雲山上,大佛比較有名。遊覽淩雲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拜佛,只有遊覽淩雲山,才能更好地領略佛光奇觀。
淩雲山周圍有東坡紀念館、景秀亭等亭臺樓閣。東坡紀念館也叫東坡閱讀樓。山上還有許多漢崖墓,有的深達十幾米,四周有精美的雕塑,還有陶女等隨葬品,是四川特有的古跡。
風景秀麗的無憂寺
淩雲寺旁有壹座吳優,壹水之隔,壹座吊橋相連,與淩雲山形成壹個完整的景點。山上有無憂寺。建築依山而建,曲折蜿蜒,精致典雅,風格獨特。除了佛寺,還有精美的建築,如奕劻亭、聽濤軒和二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