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西,我去連城縣,連城人把簸箕叫做“捆”,說是連城的名小吃;在上杭縣,上杭人稱簸箕為“鼓飯”,也是上杭有名的小吃。但是當我說要去武平吃簸箕的時候,兩地的朋友都不說話了,可見武平的簸箕是多麽受人尊敬。
畚箕在廣東和閩南米國地帶被稱為腸粉,是將大米磨成蒸籠狀制成的半透明米粉片,但吃法不同。武平人管它叫簸箕,我想大概是因為蒸好的米線鋪在簸箕上。
和很多地方壹樣,武平的簸箕只有早市才有,10 am後就關門了。正是因為武平賣簸箕的小店那麽多,而且營業時間有限,所以壹大早,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圍著熱氣騰騰的小店,或上課吃,或買回家當早餐。於是,以小店為中心,形成了獨特的武平清晨景象,這大概是壹個安靜小鎮最熱鬧的時刻,風格古樸。
吳平的朋友告訴我,城關的簸箕是菜市場裏最好的,早上就帶我去看了。店主姓林,是夫妻店,做簸箕用的米漿和綠豆芽、韭菜、胡蘿蔔絲、肉絲、香菇絲做的餡,都是淩晨做的。壹大早市場開門的時候,我看到了店主和他的妻子。壹個拿了壹勺米糊,倒進鋁板做的蒸籠裏。壹兩分鐘後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見方的小塊。另壹個把餡料撒到比拇指略粗的圓柱盤裏,然後倒壹點蔥油,撒壹點蔥花在桌上。簸箕白如羊脂,幾根蔥花綠如玉,真好看。看他們夫妻忙得滿頭大汗,食客們樂此不疲。這種民間情調和祥和氣氛讓我大感食欲大增,也加入了食客的行列,要了壹盤嘗嘗。武平的簸箕果然名不虛傳。入口嫩滑,韌而香。如果壹盤不夠,就再來壹盤。我問了價格,壹盤十塊,壹塊錢壹個,免費為所有食客提供壹杯香噴噴的熱茶或者壹碗濃濃的豬骨湯。真的很便宜。吃這麽好吃的東西給我的感覺很好,壹個山村的淳樸民俗。“簸箕煮飯”是慶祝早稻豐收的小吃,當地人稱為“吃新”。以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大蒜為原料。制法: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泡3小時,撈起,放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拌勻,細粒鬥爭後制成米粉漿;蒸鍋內的水打開後,將米粉漿分幾次倒入托盤或小簸箕中蒸熟。吃法:夏秋季節,將簸箕切成小方塊,撒上芝麻或蒜、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把簸箕切成小方塊,用辣椒醬炒。特點:白、軟、滑、爽、鹹。功能:補中,益氣,除煩,止渴。這種小吃,尤其是安鋪和衡山的,很好吃。因為以前是在竹簸箕上煮,所以叫“簸箕煮”,現在的“簸箕煮”基本都是用金屬蒸的。
現在在茂名、化州、湛江、廣西客家小吃等地都可以吃到“簸箕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