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人體陰陽平衡與上熱下寒

人體陰陽平衡與上熱下寒

人體陰陽的不平衡,不協調,都會引起身體的各種病態反應,但往往沒有參透根源,看不懂身體的陰陽變化,陰陽分布,所以沒能達到人體的最佳狀態。

本文就是分享對於人體陰陽變化及其分布的觀點,從而找到調理人體的途徑。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壹種癥狀,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癥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

在飲食上,這類人群也非常挑剔,吃點兒熱的就上火,吃點兒寒的就傷陽,只能吃溫的東西。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其實有更確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

《黃帝內經》裏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這句話指出“寒為熱病之因”,體內寒邪過盛,就會把陽氣排斥在外,陽氣上浮外散,就會表現為上部熱象,人就會出現上火癥狀。也就是說,體寒是上火的根源!

有些朋友上火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敗火藥,卻常常陷入越吃越嚴重的怪圈,這種情況八九不離十都是上熱下寒。因為上熱下寒是體寒所致,而敗火藥屬寒涼之物,服用它們只會讓妳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對付上火之前,妳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實火還是虛火?

實火:從來不上火,但吃了壹些東西後,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實火;

虛火:經常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失眠之類的上熱癥狀,喝了涼茶之後會好壹點,但不喝的時候又不行了,並且反復發作,壹定是虛火。

火的屬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壹句話:實火用瀉法,主要是清熱、降火,可以服用敗火藥(如牛黃解毒丸);虛火用補法,主要是補陽、滋陰。

並且,針對虛火,補陽與滋陰並不矛盾。因為陽氣越弱,體寒越重,脾胃越虛,而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津液就會不足,身體就會燥熱。所以,常年虛火的人,身體往往都是陰陽俱虛。

陽主升,陰主降。但是,如果陽壹直在上,陰壹直在下,就是陰陽分離,說明陰陽二者沒有交集了,妳是妳,它是它,那就無法構成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的關系,二者之間都沒有互動了,當然不會產生任何關系、任何變化。

反之,只有陽在下,自下而升,陰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發生關聯,有了關聯才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這才叫“陰陽交感”。

所以,人體的最佳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妳顛倒了,就會上熱下寒。

那麽,為什麽陰陽會顛倒呢?中醫認為,心主火,位居人體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陽;腎主水,位居人體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濟,體內氣血陰陽就無法循環正常,陰陽就顛倒了。

打個比方,假設心火和腎水是兩輛汽車,要想兩車相遇,必須符合兩個條件:壹是汽車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沒有堵塞。

我們先來看車輛的問題:

1、腎陽虧虛

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指出:陽氣過衰,陰氣過盛,而陰中壹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癥,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

可見,陽氣過於虛弱,陰寒之邪就會過剩,就會逐漸沈降,積聚於下,造成“下寒”;同時,腎臟之中的元陽(命門之火)不能鼓動腎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腎水滋養,就會“上熱”。

2、腎陰虧虛

腎陰虧虛,就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實現“上濟心火”這壹生理功能,並且身體還會呈現“電量不足”的狀態,這麽壹來,上熱下寒也就不足為奇了。

3、心陰不足/心火偏亢

心陰不足與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時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會“上熱”;同時,心火失於下降,就無法溫煦腎水,就會“下寒”。

我們再來看道路的問題:

1、中氣不足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火要下降,水要升騰,必須有壹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

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虛弱,就會中氣不足,繼而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腎水無法借助脾氣的升發,向上升騰以濟心火,人就會因心火亢盛而出現紅腫熱痛、心情煩躁等問題;同時,心火無法借助胃氣的下降,向下沈降以溫腎水,人就會因腎陽不足而畏寒、痛經、腹瀉、下肢寒涼等。

2、濕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沈,中焦不通,就會“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見的就是濕阻中焦,堵塞道路,導致心火不降、腎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無法既濟了。

上文說了,上熱下寒的本質在於“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這就提出了兩點要求:壹要補陽,二要潛陽(就是把陽氣拉下來)。

有些上熱下寒體質的朋友服用補品後,往往加重了上火癥狀,這是為什麽呢?其實就是因為單純地補了陽,但沒有把陽氣拉下來,陽氣沒有歸位,不但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壞事兒。

通過刮痧打通中焦,引火歸元:

壹則,上熱下寒出現的火是虛火,說明體寒,而刮痧以通為治,以通為補,以通為泄,以通為健;

二則,把陽氣拉下來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疏通腿上的經絡;

三則,正確的刮痧可以陰陽同補,既能補陽,又能滋陰,還能祛除寒濕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時補足中氣,幫助脾升胃降……這些都在推動心腎相交。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濕寒,補足中氣,讓上下氣路暢通,這樣火才能下行。中焦就是脾胃及它周圍的物質環境,中醫裏常說的補中益氣,補的就是中焦脾胃。

中焦可以說是五臟六腑的大管家,其他臟腑都離不開它,中焦如果不通,身體裏的氣血陰陽就無法正常運轉。

心火要下來要經過中焦,腎水上去也要經過中焦,打通中焦是調理上熱下寒的重中之重。

怎麽才能打通中焦?最重要的是要養好脾胃。

現代人上熱下寒,很大壹部就是吃的花樣太多太雜,只顧嘴巴享受,不顧脾胃死活。所以要吃好喝好,少吃垃圾食品糟蹋脾胃,把它給堵了,那時候受苦的還是自己。

調脾胃的話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氣虛,可加上氣海;脾濕重,可加陰陵泉、豐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歸元

對於上熱下寒引起的虛火來說,需要把它引到該去的地方——下肢。

這時可通過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湧泉等。腿部暖了,經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

需要註意的是:腳心的湧泉穴應當放在最後,而且不可缺少,這樣做才算是讓“引火歸元”這個過程徹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