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選擇合格的雉雞蛋:
1.雞蛋的質量應該是新鮮的。壹般來說,10天以內產的蛋最適合配種,因為這壹時期產的蛋孵化率高,孵出的小雞往往健康健壯,成活率極高。
2.雞蛋的形狀和大小要合適。太大、太小、太圓或太長的蛋都不適合孵化球果。
3.雞蛋的外觀結構應該是正常的。薄殼蛋、厚殼蛋或“沙皮蛋”等外部結構異常的蛋不適合孵化。
4.雞蛋的蛋殼表面要幹凈,保證沒有裂縫。蛋殼臟或蛋殼破裂的雞蛋,往往被微生物汙染,最容易腐爛,直接導致孵化失敗。5.用於育雛的各種蛋必須來自健康的雞,飼養管理正常,以免發生疾病。
二、雉雞育雛管理技術:
1.適時飲水進食:雞應在孵化後24-36小時進食,進食前飲水。最好在飲用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或0.1%的高錳酸鉀。不知道喝水的雞,要及時訓練,盡快喝水,餵食後0-2小時吃65438+水。調料要松軟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前3 ~ 5天最好餵濕料。每次餵食前,清除剩余的材料。1開始餵養時每2 ~ 3小時1次,以後逐漸加大間隔,0 ~ 2周每天6次,3 ~ 4周每天5次。壹般隨著年齡的增長,采食量也增加,長到接近成年體重時,對飼料的需求趨於穩定。
2.溫濕度控制:適宜育雛溫度為65438+35 ~ 34℃0 ~ 3天,33 ~ 32℃4 ~ 7天,31 ~ 28℃2周,27 ~ 24℃3周,23 ~ 22℃4周,5周後保持常溫。1 ~ 10天後相對濕度為65-70%,11天後相對濕度為55-65%。
3.密度:隨著年齡的變化,其體重和需水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要及時調整飼養密度,增加水和食槽的數量。籠養或箱養的密度為:1 ~ 10日齡50-60只/m2,10 ~ 20日齡30-40只/m2,之後可轉入立體籠養,21 ~ 42日齡20-30只/m2,43。
4.通風與室內環境控制:室內空氣流通不暢、氨氣濃度過高會直接影響野雞的生長發育,並可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疾等疾病。應經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時清理糞便,清潔地面,保持適宜的溫度,定期取雞消毒,及時疏散密度。改善室內環境是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壹。
5.光照時間控制:小雞對光照要求不嚴格。第壹批雛雞在24小時光照下飼養65438±0 ~ 3天,在20 ~ 22小時光照下飼養4 ~ 7天。之後,它們會根據雛鳥的食量迅速切換到自然光。雞群在3周左右轉入立體籠時,應在第1夜進行充分光照,使雛雞盡快適應新環境,以3瓦/平方米以上為宜。大部分野雞吃飽喝足後,可以利用自然光照。
6.免疫:根據這方面的情況制定免疫方案。
第三,雉雞繁殖成熟期的管理技術:
雞可以放在籠子裏養6 ~ 7周,然後轉移到地面進行平養。從18周開始的時期是野雞生長最快的階段,平均日增重10 ~ 15克,基本接近20周成年雞的體重。因此,6 ~ 20周齡是保證山雞生長發育的關鍵。飼料以植物飼料為主,輔以魚粉等動物飼料。野雞上午進食量比下午多,全天進食高峰為黎明和下午5 ~ 6時兩次。晚上不吃飯,喜歡安靜的環境。每天餵三次,早晚各餵兩次,中間餵1次,避免晚上空腹時間過長,餵食不規律,餵量長短不壹,饑餓感和飽腹感不均勻。在飼養過程中,必須持續給野雞提供幹凈的飲用水。在此期間,應註意以下幾點:
1.時間及註意事項:壹般3月底至4月中旬孵化的山雞,6-8周齡時會進行轉移,夏季孵化的雛雞,5-6周齡時進行轉移。轉移前三天,晚上要安排專人值班,24小時光照。還要註意分離弱雛,及時淘汰病殘雛。1 ~ 2周翻地後,選擇溫暖無風的天氣,打開門窗,讓其在室外運動場做短期活動,然後逐漸延長,晚上沖向室內。
2.後備雉雞限飼:確定作為種子保留的雉雞,除了在6-8周齡進行初步選擇外,還要控制體重,防止過度受精,以保證繁殖期有較高的產蛋率和受精率。具體措施是:降低膳食中蛋白質和能量的含量;增加粗纖維和青飼料的用量;減少餵食次數;增加運動量;限制餵食量等。
3.第二破喙,防止啄癖:山雞是野生的,喜歡啄異物。成年野雞生長迅速,如果缺乏某些營養物質,或者環境不理想,或者密度過高,更容易發生啄癖。為有效防止啄癖,可在5 ~ 10周之間進行第二次斷喙,方法與家雞相同。
4.禁止黴變變質飼料預防曲黴菌病:配種初期的山雞易患曲黴菌病,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因此,在飼養管理中應註意禁止黴變變質的飼料和發黴的墊料,控制室內環境,保持所需的濕度,經常用過氧乙酸對雞進行消毒,在轉移到其他組之前,用火焰噴霧器將地面和可燃器具焚燒,以預防此病。
涉及野雞養殖的部門請咨詢當地工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