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在寶寶開始添加輔食以後,都比較犯愁如何給寶寶制作輔食的問題。究竟該吃什麽,怎麽吃,對寶寶才更好呢,這是家長們的困惑,也是科學餵養的關鍵。
壹般來講,寶寶從6個月以後逐漸開始添加輔食,最開始以含鐵的配方米粉作為主要的輔食,隨後逐漸加入蔬菜、水果、肉類等。
配方米粉比較方便,沖調之後就可以餵給寶寶。但是在蔬菜和肉類的制作上,有時候家長就會犯難,生怕做出來的味道寶寶不喜歡,不願意吃。
家長有時會用自己的經驗體會,去理解寶寶的感受。覺得如果孩子不喜歡吃壹些食物,那麽加上壹些調味料,增加味道之後,孩子就會喜歡了。
其實在寶寶壹歲以內,不建議添加食鹽、醬油等鹹味調味品,也不適合添加糖等其他調味料。
食鹽醬油等級中含有鈉攝入過多的鈉,對於嬰幼兒的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另外,過早添加糖,會讓孩子以後患齲齒的風險增加。其實對於之前只接觸過母乳或奶粉的寶寶來說,他的味覺並不像成年人如此挑剔,在吃輔食的過程當中,原味的食物就可以接受。壹旦過早地給寶寶的輔食當中添加了鹽等調味料,那麽孩子養成習慣之後,再吃沒有鹽的食物,就很難接受了。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是有利於健康的,而這個習慣,要靠家長的引導來幫助孩子建立,在輔食添加的階段就要註意了。壹般來講,給孩子的食物中添加鹽等調味品,至少要等到壹歲以後。如果寶寶在壹歲以後,還可以接受原味的食物,那麽也沒有必要強行地添加鹽等。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飲食的情況,來考慮何時給孩子的食物中添加調味料。在壹歲以後如果寶寶對食物的興趣開始有所降低,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考慮添加壹些調味料。註意添加的量,還是要少鹽少糖。
在給寶寶添加輔食的過程當中,家長要註意食材搭配的合理性,以保證營養攝入均衡。豐富食材的種類,不僅有利於營養的攝入,還能夠調節口味。
豐富食物種類,讓孩子嘗試不同的味道。給寶寶添加輔食以後,除了米粉、粥、面條等碳水化合物之外,還要搭配不同的蔬菜、肉類等。
在嘗試過確保不過敏的情況下,可以定期地給寶寶更換食物的種類。讓寶寶品嘗不同蔬菜、不同肉類的不同味道,這樣也能夠攝入不同的營養素。
借助食物的天然味道,為飯菜調味。如果想讓寶寶的食物更加有味道,可以利用壹些食物天然的味道來做調味料。
比如,將蝦皮烘幹之後,打成蝦皮粉,會增加鹹味和鮮味。還可以制作香菇粉、海苔粉等,作為增鮮的調味料。
對於已經可以吃顆粒狀或者塊狀食物的寶寶來說,能夠接受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在制作的過程當中,家長可以將蔬菜和肉類壹起制作。
蔬菜的壹些味道能夠增加肉類的味道,並且搭配在壹起可以豐富口感。比如,將番茄和肉類或者其他的蔬菜壹起制作,會增加酸酸甜甜的味道,是寶寶非常喜歡的。
總之,在給寶寶制作輔食的過程中,家長要盡量少放調味料,最好選擇食物搭配來調節口味,這樣也能夠幫助寶寶獲得更多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