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條、腌制:將肉切成長30厘米,寬3至5厘米的條,用竹扡紮些小眼,用經過炒燙晾至溫熱的花椒和鹽進行揉搓,搓後放入瓷盆,皮朝下肉朝上,壹層層碼放,最上壹層用重物壓住。每隔2天翻倒1次,腌10天後,改為每天翻倒1次,再腌4至5天,取出,用繩穿上,吊掛通風處晾至半幹。
2、煙熏:大鐵鍋內放鋸末,上架鐵箅子,把晾好的肉置其上,蓋上鍋蓋,然後燒火。當鋸末受熱冒煙時停火,肉熏上黃色,其水分已幹即成。
3、蒸制、切片:把制好的臘肉放入溫水泡軟,刮去黃面,並用軟刷刷去肉上的塵土,再用溫水洗凈,放入容器,上屜用旺火沸水足氣蒸約1小時。下屜晾涼,切片裝盤食用。
4、曬制:在肉腌好後,吊掛在屋外陽光下曬,開始每天曬1次,以後每隔2天曬1次,曬約2個月,即可成為色黃發幹的臘肉。 壹般人均可食用,老年人忌食;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禁食。
如果暫時放開“口感”,從營養和健康的角度看,臘肉對很多人,特別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朋友而言,實在不是壹種合適的食物。
首先,臘肉的脂肪含量非常高。從重量上看,100克臘肉中脂肪含量高達50%;不僅如此,臘肉還含有相當數量的膽固醇――每100克含膽固醇123毫克,比豬肉要高50%!很多證據表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正是導致高血脂的“危險因素”。其次,臘肉營養損失多。在制作過程中,肉中很多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幾乎喪失殆盡,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含量均為零。可以說,臘肉是壹種“雙重營養失衡”的食物。這種雙重失衡對健康的不利影響也可能“雪上加霜”。第三,臘肉的含鹽量較高。100克臘肉的鈉含量近800毫克,超過壹般豬肉平均量的十幾倍。長期大量進食臘肉無形中造成鹽分攝入過多,可能加重或導致血壓增高或波動。
因此,對於血脂高的朋友而言,科學選擇和食用油脂是非常重要的。大量進食油脂固然於健康不利,完全不吃油也是不可取的。日常飲食可選用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茶油等,對降低“壞膽固醇”、升高“好膽固醇”有幫助。不過,再好的“油”也得適量吃,每天20―25克就足夠了。
臘肉因為是腌制食品,裏面含有大量鹽,所以不能每頓都吃;這樣超過人體每天攝入的最大鹽量;所以當作調節生活的壹個菜譜;當然可以先采用蒸煮或者多次蒸煮,盡量降低裏面肉的鹽的含量,也就可以多吃了;與此同時也能享受臘肉的淳樸香味了。 臘肉作為肉制品,並非長久不壞,冬至以後,大寒以前制作的臘肉保存得最久且不易變味。臘肉在常溫下保存,農歷三月以前味道是最正宗的時候,隨著氣溫的升高,臘肉雖然肉質不變,但味會變得刺喉。所以農歷三月以後,臘肉就不能在常溫下保存了。最好的保存辦法就是將臘肉洗凈,用保鮮膜包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這樣就可以長久保存,即使三年五年也不會變味。
臘肉不宜放置過長時間
壹般冬季溫度較低、濕度也不大,如果打算兩星期內吃完,而室內氣溫又低於攝氏20度、濕度低於60%,便可以不用放進冰箱,只要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便可。如果需要長時間保存,可先將臘味進壹步烤幹、曬幹,用保鮮袋按壹次食用份量封裝,放於冰箱冷凍室內儲存,壹般可存放六個月。但盡管如此,還是建議大家盡早食用。由於臘肉需要幹燥的環境,因此不適合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冷藏室中常有蔬菜水果等食物,濕度較大,容易導致臘味黴變。臘味如果只是表面出現少許黴變,可以用溫水擦幹凈後放通風處晾曬;如果黴變較多,就不建議食用。
買回來的臘肉,在儲存方法上也有講究。“總體來說,低溫、幹燥的環境適合臘味的保存。”臘肉的保存期壹般為3—6個月,根據臘肉本身含水量、周圍溫度和濕度的不同,其保存期也不同,如超過6個月,質量就很難保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