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農田
牛蛙的繁殖地要有兩棲生活環境,稻田、茭白田、池塘都可以作為蛙塘。牛蛙吃的太多,吃的太少。在規模化養殖中,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產卵池要分開建,分組投餵。蝌蚪養殖池要用土做,池塘四周和底部要用水泥砌好,池壁要抹平。適合養幼蛙的池塘為20m× 50m,深度60cm,池塘坡度1: 25,池塘堤面1m,可采用水泥或土。疏松成年蛙池周圍的土壤,供牛蛙冬眠。牛蛙產卵池最好建壹個60 ~ 150 cm ~ 2的水泥池,水深15 cm,池底鋪6 cm沙,水中放壹些水草或浮萍。把產下的蛙卵粘成壹串後,移入孵卵器。每平方米放6000粒為宜。孵化池最好用水泥池,面積不要太大,壹般6米×6米。
第二,幼蛙被放養
播種前幹池每畝用生石灰50 ~ 75公斤或漂白粉10 ~ 15公斤消毒。壹般清理池塘10天即可播種幼苗。此外,幹結合的“多元有機酸”可用於降解水中毒素,有效調節水質。幼蛙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60 ~ 80只,隨著個體差異的變化,會分等級分池放養,避免出現大蛙吃小蛙的現象。成年青蛙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30 ~ 40只。
第三,定期巡視池塘
每天早、中、晚巡視池塘壹次,檢查篩網絲網有無破洞。如有損壞,必須立即修復,防止牛蛙逃跑,保證24小時不間斷流水,每天至少達到300%的換水率。水位可以通過溢流口塑料套管的升降來控制。壹般水深保持在30 ~ 40 cm,水質清新。還要註意觀察,如果牛蛙的攝食和活動出現異常,要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第四,餌料投餵
餌料投餵要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量、定性。每日投餵量應保持在蛙體重的7 ~ 15%,可根據氣候、水質、殘餌等情況進行調整,做到次數少,投餵量應在半小時內吃完。在投餵前半小時用清水泡濕配合飼料,使飼料會有輕微的軟化和膨脹,這樣可以防止吸餌池中的汙水,避免牛蛙進食後的腸胃疾病,也可以促進牛蛙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將混合物餵給林蛙安康,刺激青蛙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新陳代謝,促進青蛙肝臟和腸道健康。
動詞 (verb的縮寫)疾病控制
及時發現病蛙和死蛙的隔離情況。在飼養到成蛙時,如果出現個別歪頭紅腿的牛蛙,要把歪頭的牛蛙挑出來及時隔離,用幹蛙和平+蛙塘網抑制和破解蛙病原體,同時增加水分交換。其中,然安寧針對假單胞菌、球菌引起的腹部腫脹、體色發黑、頭歪、腸炎、表皮腐爛等癥狀,通過潑灑和內服,可有效抑制和殺滅水中和青蛙體內的致病菌,使未感染的青蛙保持健康;然糖凈能有效分解殘留餌料糞便,降解有毒有害物質,凈化水質和沈積物,優化養殖環境,提高青蛙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