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六年春季,(淳於公)從曹國前來朝見。《春秋》記載作“實來”,是由於他真正不再回國了。
賞析:
桓公五年時,記載了“冬,淳於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即淳於公去了曹國,因為考慮到國家危險,而不回去了。而這次從曹國來到魯國,是確實不回去了。淳於國在齊、紀、萊、莒四國之間,屬於小國,而五年的時候,杞國開始進攻淳於國,淳於公則棄國而逃,杞國遷都至淳於。
2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鬥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誌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鬥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譯:
楚武王入侵隨國,先派薳章去談判,把軍隊駐在瑕地以等待結果。隨國人派少師主持和談。鬬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國在漢水東邊不能達到目的,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大軍隊,整頓裝備,用武力逼迫別國,他們害怕因而***同來對付我們,所以就難於離間了。在漢水東邊的國家中,隨國最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拋棄小國。小國離心,對楚國有利。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君王隱藏我軍的精銳,而讓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長他的驕傲。”熊率且比說:“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麽好處?”鬬伯比說:“這是為以後打算,因為少師可以得到他們國君的信任。”楚武王故意把軍容弄得疲疲塌塌來接待少師。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侯將要答應,季梁勸阻說:“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軍隊顯得疲塌的樣子,是引誘我們。君王何必急於從事?下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君主沈溺於私欲。所謂道,就是忠於百姓而取信於神明。上邊的人想到對百姓有利,這是忠;祝史真實不欺地祝禱,這是信。現在百姓饑餓而國君放縱個人享樂,祝史浮誇功德來祭祀,下臣不知怎樣行得通?”隨侯說:“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無雜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豐盛完備,為什麽不能取信於神明?”季梁回答說:“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聖王先團結百姓,而後才致力於神明,所以在奉獻犧牲的時候祝告說:‘牲口又大又肥。’這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長,並沒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種優良品種。在奉獻黍稷的時候禱告說:‘潔凈的糧食盛得滿滿的。’這是說春、夏、秋三季沒有天災,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又好又清的美酒。’這是說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沒有壞心眼。所謂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沒有邪念。因為春、夏、秋三季都努力於農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這些行為來致祭神明,百姓便和睦,神靈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現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鬼神沒有依靠,君王壹個人祭祀豐富,又能求得什麽福氣呢?君王姑且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看能否免於禍難。”隨侯害怕了,從而修明政治,楚國就沒有敢來攻打。
賞析:
這是楚國第壹次登上歷史舞臺。楚國打算攻打隨國,然而因為隨侯修明政治,楚國就不敢進攻了。這種說法屬於儒家的迂腐做法,從春秋開始以來,已經有多個國家被滅,很難說這些國家都不修明政治,而是國家力量太弱,無論妳政治再清明,也會被滅。因此,這種說法只是左傳作者想宣揚的觀點,與事實無關。縱覽《左傳》壹書,楚的征伐,從來沒有因為那個邦修了內政而不伐,看的都是自己的實力和內外形勢,本次不伐,原因只能在於楚還沒做好準備吃掉漢東,本次只是試探而已。當然,談判還是有結果的,假如《史記》可信的話,可以參照其記載:“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當然,三十五年,即桓公六年,楚、隨之間的外交往來不見於任何典籍,很可能是司馬遷的想象。
本文中,“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這裏的道,明顯是治邦之道,即治理邦家的策略,是取得民眾和神祗的認可,這明顯是戰國具有民本思想的大賢的思想。考慮到作者對魏的偏愛,以及魏率先改革,可以認為左傳是壹本魏惠王僭王爵之前的某個大賢用來教導魏侯的政治學教材,如同資治通鑒的作用。而後面“夫民,神之主也”,更是極端地體現了這壹思想。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的第壹次出現。
3公之未昏於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人問其故,大子曰:「無事於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
譯:
桓公在沒有向齊國求婚以前,齊僖公想把文姜嫁給太子忽。太子忽辭謝,別人問為什麽,太子忽說:“人人都有合適的配偶,齊國強大,不是我的配偶。《詩》說:‘求於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國幹什麽?”君子說:“太子忽善於為自己打算。”等到他打敗了戎軍,齊僖公又請求把別的女子嫁給他。太子忽堅決辭謝,別人問為什麽,太子忽說:“我為齊國沒有做什麽事情,尚且不敢娶他們的女子。現在由於國君的命令急忙地到齊國解救危急,反而娶了妻子回國,這是利用戰爭而成婚,百姓將會對我有什麽議論呢?”於是就用鄭莊公的名義辭謝了。
賞析:
鄭公子忽雖然是太子,但公子突、公子亹正在與公子忽爭奪太子之位。因此,從政治上來說,太子忽是需要齊國這樣的強援的,拒絕齊僖公的理由,實際上非常荒謬。如果這樣,大國就無法與小國聯姻了,因為所有大國小國之間的婚姻,都屬於“齊大非偶”這種類型。姬忽拒絕齊文姜的理由,或許是因為他聽說過文姜的醜事,從而對齊國的女子都看不上。而且本次北戎侵齊,還需要鄭國支援,也說明齊並不大,所以“齊大非偶”,只是個托辭而已。
4 秋,大閱,簡車馬也。
譯:
秋天,舉行大閱兵,簡約戰車和戰馬。
賞析:
本節《公羊傳》載為“大閱者何?簡車徒也。何以書?蓋以罕書也。”《谷梁傳》載為“大閱者何?閱兵車也。修教明諭,國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公羊傳只是認為因為閱兵比較罕見而記載,而谷梁傳則予以批評,認為應當修明政治,而不是通過閱兵來展示武力。當然杜預的左傳註中說的比較合理:“齊為大國,以戎事徵諸侯之戍,嘉美鄭忽,而忽欲以有功為班,怒而訴齊。魯人懼之,故以非時簡車馬。”即北戎侵齊的時候,諸侯救齊,鄭太子忽立有大功,然而魯國主持分配齊國送來的慰問品的時候,把鄭國排在了魯國後面,因而得罪了齊國與鄭國。本次閱兵即為了給自己壯膽。
5 冬,紀侯來朝,請王命以求成於齊,公告不能。
譯:
冬季,紀侯前來朝見,請求魯國代紀國取得周天子的命令去向齊國求和。桓公告訴他說自己做不到。
賞析:
本年中,還有“夏,會於成,紀來咨謀齊難也。”齊國要擴張,東方的幾個小國是天然的吞並對象,因而紀國只能交好魯國來自保,而魯國也需要拉攏這幾個國家來限制齊國擴張。然而,冬天的時候,紀侯請魯國代替紀國向王室請求,與齊國講和,然而桓公由於娶了文姜,因而不敢貿然答應。當然,紀侯這也是病急亂投醫,齊魯鄭這些大國,根本不把王室當壹回事,就算王室來說和,對這些大國也沒有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