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候,小男孩會從口袋的角落裏摸出自己積攢了多日的“鋼鏟”,毫不吝惜地買來掛在嘴邊的“小鞭子”,躲在角落裏小心翼翼地壹根壹根拆開,然後放在口袋裏,時不時拿出來掀起壹兩個響指。那種炫耀真的很刺激!
這個活潑天真的小女孩在新年和兒子在壹起時喜出望外。“臘八——向火爐獻祭!新年到了!小妮兒——花兒!孩子-想要槍!老太婆——要衣服!爺爺-饑荒!“他們三五個壹堆,十個八個壹組,腳下紮著橡皮筋跳舞,唱著童謠,壹首接壹首,旋律鏗鏘動聽。這首歌,這首旋律,埋在鞭炮裏,慶祝新年...
“臘八-祭竈”不過是壹本舊歷書。從記事起,我就沒見過真正的“祭祀儀式”。“煮爐(芝麻糖)糖”的意思是“家家戶戶年年買,老少人人吃”。
“二十三、拜廚官、二十四、掃房、二十五、磨豆腐腦、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壹只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籠上香、三十歲吃餃子(兒子)、大年初壹走街坊、初二走親戚(兒子)”——這首民謠。在老家,吃完“祭竈糖”,就要拉開過年的序幕。
在優雅的童年記憶中,雪和年似乎有著特殊的關系。只要天上開始下雪,年就快到了。即使壹個冬天不下雪,春節來了,雪也壹定會從天上掉下來。所以,在我還不知道春節是什麽時候的時候,我就在腦子裏給春節刻了壹個“記號”,那就是:“天上下雪了,春節來了!”。直到上了小學,我才漸漸明白,薛和年並不是“親戚”,而是兩個人都喜歡在天冷的時候出現。
小時候很喜歡。平時雖然冬天雪很多,但還是覺得不如過年的雪。平時下雪,除了感覺冷,沒有其他特別的感覺。過年下雪,不壹樣。帶著能量和激情下雪!正因為如此,童年的時候,每當過年下雪的時候,我都會參加娃娃堆雪人的活動。而且,就算妳的手凍紅了,也會被罰打外套袖子。妳必須把雪人堆成壹個大的,然後找個胡蘿蔔給雪人裝個鼻子,妳才會放棄。
在遙遠的記憶裏,我的家鄉好像有個習俗,男生年前結婚,新娘大年初二回老家。
遇到熱鬧的婚禮現場,孩子只能占據高處看熱鬧,或者卷進去抱著寶寶的“媽媽”搶個喜糖什麽的。至於晚上新房關門、喝喜酒、鬧洞房等活動,那是大哥哥大姐姐們的“特權”。即使偶爾有壹兩個膽大的孩子混進來,最終也會被耳朵帶出門外。畢竟“活動”,比如鬧洞房,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些“少兒不宜”。
大年初二,新女婿的“回門”是壹出熱鬧的戲。這壹天,壹些大男孩忘了吃午飯,就提前在村口“等兔子”,攔住了“女婿”。無論他如何“懇求”或“獻上壹支煙”賄賂,他的臉上都必須抹上黑灰。當然,有時候也有壹兩個狡猾的“家夥”,沒吃午飯就翻墻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