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壹:朱元璋早年曾討飯。有壹年,臘月初八,他已經好幾天沒吃飯了,饑寒交迫。突然,他看見壹只老鼠鉆進了壹個洞裏。他想抓壹只老鼠來吃,於是他挖開了老鼠洞,但在米豆找到了壹些雜糧,於是他煮了壹鍋粥,以免凍著挨餓。當了皇帝,每天臘月初八都會熬粥留作紀念,其中也包含了緬懷慘痛經歷的意思。
傳說二:嶽飛被奸臣陷害,被扣軍糧。百姓聞訊,家家戶戶送來粥飯,嶽軍混著吃。這壹天恰好是臘月初八。這壹天過後,人們會煮臘八粥,懷念嶽飛和嶽家軍。宋代最流行喝臘八粥。無論朝廷、官府、寺廟、百姓家中,都爭著煮臘八粥。《武林舊事》說:“十二月八日,廟堂百姓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栗子作粥,稱為臘八粥。”也叫“五味粥”或“八寶粥”。
2.天津狗不理包子
據說“狗不理”包子店開於清朝同治年間。主人姓高,奶名“狗仔”。據傳說,貴由小時候脾氣倔到連小狗的逗弄都不理。所以鄰居們都取笑他,叫他“狗不理”。後來,貴由去學習烹飪。他做的包子不僅選料很講究,技藝也很獨特;味道非常鮮美,特色鮮明,因此受到廣大食客的好評和青睞。慈禧太後贊嘆之後,不禁贊嘆不已。從此,這種包子以“十倍價錢”而聞名,生意越做越紅火。前來品嘗包子的顧客與日俱增,常常讓貴族朋友忙得不可開交。
後來,貴由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壹個新的經營思路:即使店裏的桌子上有幾大筐幹凈的筷子,顧客也要買饅頭。他要求先把零錢放在碗裏,然後他按照碗裏的錢數給包子。顧客吃著包子,放下碗筷離開店鋪,而貴族朋友卻自始至終忙得說不出壹句話。於是鄰居取笑他說:“狗仔賣包子,不理他們。”後來,好鄰居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為“狗不理”;他做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桂桂朋友也不反對。這家店的名字壹經流傳,便家喻戶曉,壹直流傳至今,可謂長盛不衰。
3.北京美食“叫花雞”
京菜裏有壹道名菜,名字很有意思。也叫“叫花雞”、“富貴雞”。用完全不同的富人和窮人的話來命名這道菜是有原因的:
叫花雞起源於浙江杭州。是可憐的難民,也就是“乞丐”或者是偷來的、乞討來的雞。它是通過當地壹句熱辣的話烹飪出來的,本來就是壹種樸實無華的街邊菜。乾隆皇帝微服遊覽江南時,不小心把自己的破爛衣服留在了大街上。其中壹個乞丐很同情他,就給了他乞丐雞,他覺得很好吃。他又累又餓。當然,他認為雞肉非常好吃。他急著問它的名字,花頭不好意思叫它叫花雞,就誇它叫“富貴雞”。乾隆說這個“富貴雞”好吃。
事後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現在的皇帝。這只“叫花雞”因為皇帝的金口而變成了“富貴雞”,成為壹道名菜。
4.雲南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著名的風味小吃。米線即米線條,以優質大米為原料,經過發酵、打漿、過濾、蒸制、壓制而成。過橋米線主要由湯料、肉片和加調料的米線制成。關於過橋米線的起源,人們相信壹個民間故事:
從前,雲南蒙自有個讀書人,為了考試,把自己關在南湖的壹個小島上,沒日沒夜地學習。他的妻子每天給他送飯。因為食物在漫長的路上經常是冷的,學者不喜歡它。我們做什麽呢有壹天,老婆燉了壹只肥母雞。她把雞湯裝在土鍋裏,拿來了文人愛吃的米粉和調料,裝在竹籃裏送過去。當她端著湯鍋時,她的手因燙傷而縮了回去。原來雞湯上面浮著壹層厚厚的雞油,保持了溫度。於是,她把調料放在湯裏焯水,然後加入米粉。秀才吃了熱食,味道特別鮮美,大加贊賞。因為妻子要過橋送飯,秀才笑著對妻子說:“妳今天做的好吃的就叫過橋米線吧。”從此,過橋米線在民間流傳開來。
5.陜西岐山臊子面
相傳周朝時,文王姬昌帶人外出打獵,在渭河邊遇到壹條從水中飛出的龍,張牙舞爪,濫殺無辜。周文王讓士兵們壹起射箭,這時候箭在空中響起。壹瞬間,這條五英尺長,壹千磅重的龍瞎了,喉嚨破了,從空中掉了下來。因為龍肉有延年益壽、驅邪避邪的作用,文王讓廚師把龍剁成壹平方厘米的肉丁,加調料爛成肉末,把煮好的面條撈出來放在碗裏,把湯和肉末澆在龍身上。只吃面條,不喝湯,然後把湯倒進湯鍋裏。這樣,不僅戰士們吃到了龍面,當地的鄉親們也得到了光明,嘗到了美味的龍面。此後,岐山人模仿這種吃法,將豬肉爛成肉末,澆湯食用。這就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肉末面。
6.河間驢肉火了
河間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朝初年。燕王朱迪起兵造反,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被打敗。當他餓了的時候,壹個士兵建議他效仿古人,殺了馬吃。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餓了,就把馬肉煮了,用當地的火吃。我不知道它嘗起來不錯。所以後來當地人也開始為“馬肉火”殺馬,馬肉火因為被皇帝吃過而出名。但好景不長,沒多久,因為打蒙古人需要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不能讓普通人吃。於是有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而且純、瘦、不胖。河間驢肉火燒就是在各種國際會議下誕生的!
7.“獅子頭”
“獅子頭”如今已經成為普通人的家常菜,但這道看似普通的菜卻有著有趣的傳說。
楊迪下江南時,遊覽了揚州的萬松山、錢墩、象牙林、葵花山四大名勝。觀光結束後,他命令廚師以四個著名的場景為主題做了四道菜。在當地名廚的指導下,廚師最終烹制出糖醋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碎肉,其中葵花碎肉現在被稱為“獅子頭”。楊迪嘗了之後,非常高興,就設宴招待大臣們。朝野壹度傾倒四大名菜。
到了唐代,由於經濟繁榮,達官貴人大擺宴席,競相請客。國君李瑋也端上了這四道名菜。“葵花割肉”端上來的時候,我看到了巨大的丸子做成的葵花心,看起來像獅子的頭。為了討好主人,有客人趁機勸說:“護國公當了半輩子兵,戰功彪炳史冊,應該戴獅子印。不如把這道菜改名為‘獅子頭’。”護國公大喜,欣然采納。從此,“獅子頭”風靡全國,流傳至今。
8.武漢紅球炒臘肉。
紅花菜炒臘肉是湖北壹種風味獨特的美食,尤其是武昌洪山區的紅花菜炒臘肉最為正宗美味。關於紅菜花炒臘肉這道菜,有壹個感人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因為家境貧寒,壹個孤獨的女人四處逃亡討飯,勉強糊口。壹天,她來到武昌洪山區的壹座破廟,遇到壹個叫郭子的孤兒,他躺在地上可憐地哭著。這個女人可憐這個孤兒,帶著他壹起去乞討食物。他們壹起走了壹會兒,來到壹間破茅草屋門口。當他們看到壹個老婦人在房子裏氣喘籲籲地咳嗽時,他們走進房子,問她怎麽了。老人說:“我要死了。門後有壹塊熏肉。拿去吃吧!”這個女人不忍心白白拿走奶奶的熏肉。於是她爬到紅山去摘野菜。她發現了壹種野菜,莖又長又嫩,顏色呈紫色,花黃色。她把這個野菜撿回來,和臘肉壹起炒,味道還不錯。可以說,天無絕人之路。吃了這道臘肉炒菜,老婆婆精神好多了。從這以後,女人每天都去山上摘這種野菜。除了他們三個壹起吃飯充饑,他們還把它們拿到街上賣。久而久之,他們以孤兒的名字給這道菜起了個名字——紅菜花。紅菜花炒臘肉這道菜也漸漸鋪開了。
9.成都夫妻肺片
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成都皇城附近,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們只吃牛羊肉,不吃內臟,就把內臟都扔掉了。
當時有壹對年輕夫婦,男的叫郭朝華,女的叫張天正。當他們看到這些被遺棄的內臟都被扔掉時,他們覺得這對年輕夫婦反正無事可做,又沈溺於生計,實在可惜。於是他們早上去了屠宰場,翻遍了壹堆堆的內臟,把那些他們認為還在吃的挑出來,收拾幹凈,放在鍋裏煮。經過反復實驗,他們終於把牛肚做得白嫩如紙,舌頭微紅如樺。之後再配以紅油、辣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醬油、鮮芹菜等各種調料,經過夫妻二人的精心搭配,就制作出了這道美味。
因為剛開始賣的原料是牛肉、牛心、牛舌、頭皮,所以把它們切成塊,混合在壹起,叫做“回片”。因“回”與“肺”音相近,流傳後稱為“肺片”。因調制得當,香味濃郁,被譽為“車店半道,肉香壹條街”。聽說有個名商嘗了郭夫婦做的肺片,驚嘆不已。他送了壹塊金匾,上面寫著“夫妻肺片”。從此,小吃“夫妻肺片”更加出名了。為了適應顧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倆不斷改進材料和制作方法,逐漸用牛羊雜代替牛肺。雖然菜裏沒有牛肺,但人們還是喜歡用“夫妻肺片”這個名字來稱呼這道菜,所以壹直沿用至今。
10.永修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有肥而不膩,不爛不爛的特點。它色、香、味、形俱佳。有人稱其為“美容食品”,外賓稱贊其為“世界名菜”。
據說蘇東坡去過江西永修,治好了當地壹個農民孩子的病。為了表示感謝,農夫特地留他吃晚飯。蘇東坡被這美麗的鄉村陶醉了,情不自禁地朗誦了壹首詩:“草珍珠香在心頭”。正在廚房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麽去煮肉——“用草煮的全是香”,於是趕緊把豬肉和綁著肉的稻草放進鍋裏煮,可是這樣煮出來的肉真的有壹種獨特的香味!自然,這個發明甚至到了蘇先生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