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曼地亞紅豆杉的小分枝不規則互生,生長時扁平。葉尖緩慢或尖銳,葉尖模糊;在冬天,芽鱗提早脫落或壹些留在枝基部。葉線形或披針形,薄而軟,在分枝末端逐漸變細。生長於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常生於竹林中,常生於溪流旁,海拔2000-3500米。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西藏東南部、雲南西部、不丹和印度北部。
3.曼地亞紅豆杉是短葉紅豆杉和東北紅豆杉的雜交種,是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推薦的提取紫杉醇的首選樹種,現已被廣泛種植。4-5年生曼地亞紅豆杉枝條中紫杉醇含量與70-80年生野生曼地亞紅豆杉樹皮中紫杉醇含量相當。曼地亞紅豆杉能適應各種環境,根系發達,側芽萌發能力強,特別適合營造藥用林。
4.瓦氏紅豆杉變種。葉厚,長約2-3.5厘米,厚2.5-4毫米。中脈和氣孔帶顏色不同,中脈上或與氣孔帶相鄰的壹條或幾條側線上無乳突或散在乳突,生長邊緣外翻。生長在海拔100-3500米的針葉林、混交林和灌木中,無木材的巖石和開闊的山坡上。壹般海拔低於中國紅豆杉,特別是東部海拔低於1200m,川滇海拔低於3000的地方。分布於安徽南部、福建、甘肅南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貴州、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江西、陜西南部、四川、臺灣省、雲南東部和浙江。在印度北部、老撾、緬甸和越南也有分布。
5.紅豆杉的葉子。瓷器很厚,壹般長15-22厘米,厚3毫米。中脈和氣孔帶顏色壹致,乳頭狀突起致密均勻,生長狀態邊緣平坦。生於林中,常有溪流旁竹林環繞,海拔1100-2500m。分布於安徽南部的黃山、福建、甘肅南部、廣西北部、貴州西部和東南部、湖北西部、湖南東北部、陜西南部、四川、雲南東部、浙江等地。江西廬山、越南北部也有栽培。中國紅豆杉和美麗紅豆杉可以通過葉子的紋理與雲南紅豆杉區分開來。前兩種紅豆杉的葉子較厚,雲南紅豆杉的葉子較薄較軟。
6.紅豆杉葉壹般直,中脈均勻密集分布有乳突,基部壹般對稱;種子為柱狀,等寬,兩端有鈍脊,核呈橢圓形。壹般生長在陰坡的混交林和馬尾松林中,海拔約2500-3400米,也分布在壹些海拔近米的地方。分布於西藏東南部的吉隆縣、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巴基斯坦。這是中國的瀕危物種。
7.太平洋紅豆杉灌木或灌木,15 (-25)米,雌雄異株,樹幹高度6 (-12)分米,直立或彎曲,有凹槽和倒圓錐形樹冠。樹皮上覆蓋著鱗片。鱗片外部為淡紫色至紫褐色,內部為微紅至紫紅色。枝條水平排列或下垂。葉片長1-2.9厘米,寬1-3毫米,淡綠色,螺旋狀排列。表皮上的氣孔為乳頭狀,明亮的黃綠色,葉片上的表皮細胞在橫切面上大多高於寬度。種子2-4具角,5-6.5毫米
種子在夏末秋初成熟。它生長在密林、溪流、平坦的濕地、斜坡、深谷和峽谷中。0-2200米.喜馬拉雅紅豆杉的葉子常呈彎曲的鐮刀狀,其木材質輕而結實,但易於加工,因此很受木匠們的歡迎,他們經常用它來制作新穎的工藝品。正因為如此,大樹經常被亂砍。在壹些地區,這種紫杉已經消失了。這種紅豆杉在醫學上的發展也威脅到了它的生存。
8.紅豆杉是壹種2米高的灌木,雌雄同體,矮小,通常有分枝,呈層狀。樹皮微紅,極薄。樹枝向上伸展。葉長1-2.5厘米,寬1-2.4毫米,淡綠色,多數沿氣孔缺少表面乳突。從深綠色到黃綠色,葉的表皮細胞寬於高度或橫截面的等徑。種子有點扁平,4-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