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趙高為什麽要用鮑魚掩蓋秦始皇屍體的氣味?秦朝真的有鮑魚嗎?

趙高為什麽要用鮑魚掩蓋秦始皇屍體的氣味?秦朝真的有鮑魚嗎?

很多人應該聽說過,秦始皇死後,趙高用壹車鮑魚掩蓋秦始皇的屍臭。秦始皇死後,秦朝的歷史發展和他預想的完全不壹樣。趙高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結果傅肅死了,導致秦朝滅亡。當時史書記載趙高用鮑魚的惡臭掩蓋秦始皇屍體的氣味。這個事情到底是真是假?畢竟鮑魚從來都不便宜。秦朝的人能吃鮑魚嗎?史書上記載的鮑魚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嗎?秦朝有鮑魚嗎?今天就讓我們互相認識壹下。

1.趙高用鮑魚掩蓋屍體的氣味。《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壹句話,“必是盛夏,車臭。上轎點壹石鮑魚,弄亂其味,乃詔官也。”據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下西洋。不料他在經過沙丘時病死,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沙丘之變。

當時趙高、胡亥、李斯封鎖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而是帶著秦始皇的遺體繼續東遊,希望東遊結束後將秦始皇運回鹹陽,讓胡亥能夠安全繼位。

但是夏天氣溫很高,秦始皇的屍體很快就開始腐爛,散發出難聞的惡臭。為了防止別人發現異常,胡海等人在車上放了壹只石鮑魚,用鮑魚的氣味掩蓋屍體的腐爛氣味。

看到這裏,大家不禁疑惑,難道在秦始皇時期,大家就已經吃得起鮑魚了?

2.古代真的有鮑魚嗎?秦始皇作為壹個皇帝,就算吃鮑魚也吃得起,但是我們別忘了,秦始皇是死在壹個沙丘裏,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廣宗縣。它遠離海岸線。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很難把鮑魚運到這個地方。偶爾他也能送壹些,但也就幾公斤。

古代物流運輸的速度基本和走路壹樣,否則“紅塵中騎公主笑,無人知荔枝來”不會成為攻擊統治者的詩句。

而且秦始皇又喜歡吃鮑魚,不可能在車上準備壹石鮑魚。在古代是沒有辦法保鮮的,壹不註意就會全部變質。

那麽這裏的鮑魚到底是用來掩蓋氣味的呢?

3.這裏的鮑魚在說什麽?其實這裏說的鮑魚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知道的,而是鹹魚。與我們現在說的酸菜魚相比,古代這種鮑魚的制作方法就大不相同了。

在《釋名與飲食》中,曾記載“鮑魚,鮑魚,腐也。埋葬壹場選舉讓它變得腐臭。”古代腌制鮑魚的時候,類似於我們現在腌制鹹菜的方法,也類似於近幾年網絡上流行的鯡魚罐頭的制作方法。

鮮魚去除內臟和魚鱗,放入高濃度鹽水中,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經過這種工藝處理的腥魚就是鮑魚。

但這種方法制作的鮑魚雖然內部腐爛速度慢,但還是有非常強烈的臭味,所以趙高等人才會想到用鮑魚的臭味來掩蓋秦始皇的臭味。

西漢歷史學家劉向曾在自己的著作《說苑雜言》中寫道:“入鮑魚鋪,久不知其味。”我這裏的意思是,在壹個賣鮑魚的店裏,聞的時間太長,就感覺不到鮑魚的味道了。這種感覺就像上廁所壹樣。聞兩次就能習慣了。

《孔子家談》中也有類似的壹段話。當然,這兩段並不是單純的說鮑魚的臭,而是把鮑魚比作壹個小人,大致意思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者黑”。而且酸菜魚叫鮑魚也不是從秦朝開始的。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叫這個名字了。

春秋末期,伍子胥家被奸臣陷害,伍子胥不得不壹路逃亡。過了昭關不久,伍子胥面前出現了壹條大江。伍子胥看著眼前的大河,有些擔心。不遠處,壹個漁夫劃了壹條船過來,載著伍子胥。

漁夫把伍子胥背到對岸後,從船上拿了些食物出來,讓伍子胥填飽肚子,繼續逃亡。漁民從船上拿出來的食物中,有壹種食物叫“鮑魚湯”,是用酸菜魚做成的。

大家都明白,古人說的鮑魚不是我們現在吃的鮑魚,而是類似鯡魚罐頭的酸菜魚。那麽古人見過或者吃過我們現在的鮑魚嗎?如果有,他們叫它什麽?最早吃鮑魚是什麽時候?

根據各種記載,我們可以找到史料中記載的食用鮑魚,那是在西漢時期,大家對這個吃鮑魚的人都很熟悉。這就是歷史上堪稱旅行家的西漢皇帝王莽。

《漢書·王莽傳》中寫道:“莽軍師外破,臣內上,左右死,信,莽憂不能吃喝不能釣魚。”也就是說王莽的軍隊被打敗了,他的大臣們也壹個個的叛變了。身邊沒有可以信任的人,這讓王莽很生氣,吃不下飯。他只能靠喝酒和吃鮑魚來謀生。

當然,王莽能不食鮑魚的原因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烏魚是王莽的最愛."

不過古代喜歡鮑魚的不止王莽壹個人。壹代梟雄王曹,除了好太太外,最愛吃鮑魚。而且曹操死後,曹操的親生兒子怕父親在墳下享受不到這種美味,所以每次追悼會都會放鮑魚作為祭品。曹操之子曹植曾說:“我先主愛吃烏魚,已經送了二百條烏魚到徐州臧霸。”

我不得不說,我自己的兒子就是我自己的。我死後,想過獻鮑魚為祭。曹操在墓中說:如果我能再提供兩個妻子,那就太好了。

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親生的,曹丕平日裏非常喜歡鮑魚,癡迷程度甚至高於父親。《太平預告》裏寫的是曹丕曾經送給孫權壹份禮物,裏面有1000縷。

說實話,鮑魚對於這些統治者來說,並不是壹個陌生的對象。這次送1000只鮑魚是什麽鬼?不能吃。猜想曹丕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畢竟他們已經把自己喜歡的食材給了別人,別人也不能再說什麽了。

正是因為曹操父子愛吃鮑魚,當時的達官貴人開始紛紛效仿,以至於在《南史·楚言歸來》中寫道:“當時淮北屬魏,江南無烏魚,或有親疏,壹條就是幾千塊錢。”這是赤裸裸的哄擡價格,感謝古代沒有物價局。

直到宋代,鮑魚還叫烏魚,蘇東坡也寫過烏魚壹行。之後直到清朝,人們才開始稱烏魚為鮑魚。

而且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很喜歡吃鮑魚。在壹次慶功宴上,他還給每壹位來赴宴的將軍都送了壹份煮熟的鮑魚。此後,清朝將鮑魚視為宮廷必備的珍貴食材,甚至專門制作了全包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