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雞尾酒在中國不習慣嗎?

雞尾酒在中國不習慣嗎?

與好萊塢、可口可樂、麥當勞相比,雞尾酒或許是“美國文化侵略”的最佳象征,但它幾乎從未代表美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批評和抵制。

從風格名稱到配方技術,雞尾酒凝結了美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文化。雞尾酒作為了解美國人生活方式的起點,可能遠比洋快餐和碳酸飲料深刻和可靠。

先開個酒館吧。

雞尾酒的發展體現了美國各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當然,混合飲料的歷史比美國要長得多。在烈酒中加入糖和蜂蜜的做法,早在北美殖民地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在各國的酒文化中,只是用料比較單壹,遠不如後來的美國雞尾酒豐富多彩。

例如,著名的潘趣酒是由烈酒(如朗姆酒)、糖、檸檬、肉豆蔻和水制成的。它起源於南亞,在17世紀初由東印度公司的水手傳入英國,後來在北美殖民地的英國移民中流行起來。

英國移民真的很熱衷於喝酒。1708,托馬斯?沃爾多克船長在給倫敦的家信中寫道:每當有新的殖民地,西班牙人會先建教堂,荷蘭人會先建堡壘,英國人會先開酒館。

然而,北美殖民地的飲酒者並不熱衷於混合飲料如潘趣酒,而是朗姆酒。

早在美國誕生前100年,剛剛誕生、人口不到4000的波士頓就有了釀酒廠,朗姆酒的生產逐漸成為新英格蘭的支柱產業。

殖民地人民對朗姆酒的喜愛間接推動了美國的變革:英國議會於1764年通過的《糖法案》嚴重影響了殖民地朗姆酒的生產,就像後來的《印花稅法案》壹樣讓人憤怒。

除了朗姆酒,黑麥威士忌,荷蘭杜松子酒,梨和卡爾瓦多,馬德拉葡萄酒,西達和麥芽酒也很受歡迎。

與豐富多彩的酒相比,當時混合飲料所用的配料非常有限。在19世紀雞尾酒普及之前,只有糖、糖蜜、雞蛋、牛奶、蘋果、桃幹、薄荷和苦精。

當然,這些材料經過排列組合,就產生了壹系列五花八門的飲品:潘趣酒沒有果汁就變成了“Sling”,加熱後變成了“Toddy”,果汁換成薄荷就變成了“Julep”。

▍的《朱麗浦》很受歡迎,據說英國作家狄更斯在訪問美國時非常喜歡它。

1834年,混合飲料行業迎來了第壹次飛躍。由於廉價冰塊湧入美國市場,混合飲料終於變得清爽,壹時間出現了各種帶冰的風格,如冰雹風暴、木材塗鴉、道德勸誡等。

在鼓動下,調酒師開始用更貴的烈酒代替朗姆酒,比如從法國進口的白蘭地。

然而,除了冰塊,這些新產品與傳統的潘趣系列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比如“冰雹”只是“司令”加冰,“道德建議”是加壹勺梨白蘭地沖酒。

雞尾酒的爆發要等到19世紀中後期,壹批新移民湧入美國餐飲業之後。

所有族裔群體的貢獻

從65438年到20世紀40年代,大量新移民湧入美國,主要是德國人和愛爾蘭人。

由於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種種差異,新移民與美洲土著(早期移民的後裔)關系惡劣,甚至結成幫派互相爭鬥。

▍電影《紐約黑幫》反映了美國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間的幫派沖突。

新移民的酒文化經常被美洲土著人所唾棄。比如德國人喜歡喝的拉格啤酒,最初被美國媒體抹黑,稱之為“汙垢和毒藥的混合物”,只會給人帶來瘋狂和毀滅。

▍也有來自美國媒體的相對中性的評論,比如《紐約時報》,他說:“拉格啤酒,就像戲劇、雪茄和黃色文學壹樣,是年輕人的必需品。」

更糟糕的是,德國移民過去常常在周日下午舉行家庭聚會,盡情玩樂,這與當時美國人只在男性沙龍聚會喝酒的習慣大相徑庭,招致廣泛批評。在由此引發的沖突中,美國土著甚至撕毀了德國移民用來抗議的美國國旗。

然而,德國移民的另壹種飲酒習慣也開始被美國人接受:用酒精制作混合飲料。

德國有混合飲用的傳統,如以紅酒為基礎的“杯子”和各種由烈酒、利口酒和調味糖漿制成的俱樂部飲料,都是隨著德國移民來到美國的。

在酒吧工作的德國移民對美國的傳統混合飲料做了相當大的改變。例如,進口的白蘭地、葡萄酒、雪利酒等。都用在他們的《儒勒》裏,用的材料也不再局限於糖、薄荷、冰塊。

這些轉變受到了美國飲酒者的歡迎,受到啟發的德國調酒師不斷創新,開發出了威士忌雛菊、拉莫斯杜松子汽酒、竹子、航空等經典組合。從那以後,美國的酒精飲料變得復雜,等級森嚴。

▍“瑪格麗塔”雞尾酒是“威士忌德茲”的間接衍生物,風靡全球,深受當今女士們的喜愛。

19世紀後期湧入美國的意大利移民帶來了他們用酒吃飯的習慣,尤其是阿瑪羅等苦味明顯的酒,與當時美國人喝的威士忌、雞尾酒、拉格啤酒有很大不同。

早在美國內戰前,意大利移民就開始為美國雞尾酒出力,比如當時新奧爾良的酒吧老板約瑟夫。桑蒂尼是著名的白蘭地鑄造機的發明者。

▍65438+傑瑞,19世紀後期紐約著名的調酒師?第壹個記錄酒譜配方並整理成書的托馬斯,曾在約瑟夫?桑蒂尼在壹家酒吧工作,後來在他的調酒師指南中加入了三種雞尾酒配方。

意大利苦艾酒已經成為曼哈頓和馬提尼兩種經典雞尾酒的必備成分,早在意大利移民融入美國社會之前,它就已經成為美國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苦艾酒的流行,其他民族的調酒師也開始用這種酒研制雞尾酒,比如所謂的“巴拉卡雞尾酒”(Baracca?S Cocktail),由三種意大利苦艾酒和壹種佛蘭德布蘭卡調制而成,名字和配料都很意大利,但它的發明者其實是俄羅斯猶太調酒師雅各布?格羅哈斯克

以前以喝威士忌為主的愛爾蘭移民逐漸開始為雞尾酒出力。例如,員工幾乎全是愛爾蘭人的華爾道夫用杜松子酒、苦艾酒和橙汁創造了布朗克斯,在20世紀初非常受歡迎。

布朗克斯雞尾酒

但相對於今天五彩繽紛的雞尾酒世界,這壹時期的美國雞尾酒品種還比較單壹,有待20世紀美國歷史的進程。

莫吉托、傅滿洲和蘇聯

1920 1.07淩晨零點,美國憲法第18修正案生效,禁止釀造、銷售或運輸酒精飲料,近14年的禁酒令由此開始。

禁酒令迫使許多有酒的意大利餐館轉入地下。因此,許多美國人前來喝酒,這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意大利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圖為意大利著名餐廳,小牛肉。

除了喝地下酒,經濟較好的美國人還可以選擇去古巴、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群島旅遊,玩個痛快。從1914到1928,每年到古巴旅遊的美國人從3.3萬激增到9萬,其中很多人在古巴買了自己的房子。

為了滿足他們的口味,古巴當地的雞尾酒業也發展迅速。不僅古巴調酒師協會成立於6月1924,西班牙當地的調酒師還研發了許多經典雞尾酒,如“莫吉托”和“代基裏”,至今仍風靡全球。

1933美國禁酒後,多年在國外飲酒的遊客將這些熱帶雞尾酒帶回美國。

其中有多年加勒比海旅行經驗的前私酒販歐內斯特?根特,在他好萊塢的酒吧裏,用棕櫚葉、竹節、菠蘿和椰子研制了許多以朗姆酒為基礎的雞尾酒。酒杯也被設計得充滿了熱帶風情,甚至在酒吧裏放上了假日棕櫚樹。

根特的創新對美國雞尾酒的發展影響很大,其“蒂基”風格成為美國雞尾酒的重要組成部分。

▍的異國情調的酒吧像熱帶雨林中的鎖,股票和兩個吸煙桶顯然是受“體己”風格。

為了提供全方位的熱帶風情,Tiki聘請中國廚師為飲酒者提供南洋風味的粵菜。

很明顯,波利尼西亞等太平洋島嶼的食物應該更符合“蒂基”風格,但實在不適合美國人的口味,只好改用西化的粵菜,然後把菜式改造成“太平洋風格”

於是,廣東的餐館老板開始在他們的店裏提供“Tiki”雞尾酒,並開發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式雞尾酒“Dr. Fong”。

直到今天,“Tiki”風格的酒吧文化在美國早已沒落,但這種雞尾酒卻成了中餐廳,尤其是粵菜餐廳的保留節目。

美國人飲酒習慣的另壹個劇變源於二戰期間的美蘇聯盟。在戰時親蘇宣傳的影響下,“俄羅斯風格”成為美國商人百靈的營銷標簽,俄羅斯伏特加品牌斯米爾諾夫也被美國人約翰?馬丁購買後大量投放美國市場,經久不衰,甚至被壹些媒體稱為美國的“國酒”。

冷戰時期,伏特加沒有受到蘇聯形象不好的打擊。在第壹部007電影《諾博士》中,邦德喝了壹杯斯米爾諾伏特加。

現在風靡全球的基本雞尾酒,如“四海壹家”、“白俄”等,都是以伏特加為基酒。

時至今日,雞尾酒的發展並沒有停止,壹代又壹代的新移民仍在為其帶來新元素。比如紐約著名的酒吧“Employee Only”的創始人是兩個來自前南斯拉夫的移民,“死兔子”的創始人是兩個北愛爾蘭人,“遊牧吧”的董事來自委內瑞拉。

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國家不斷經歷新的雞尾酒嘗試。比如日式雞尾酒,在很多經典美式雞尾酒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打造了自己的葡萄酒“雪國”。

雞尾酒誕生時間不長,還在逐漸創新。各族調酒師總想融入家鄉的飲酒文化。他們不好也沒關系。畢竟人的口味是不斷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