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竈”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臺天臺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裏的大埕祭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壹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遊月亮
作為壹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當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秋千前。按這裏的風俗,女的不能蕩秋千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蕩秋千,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秋千向月娘拋出壹道道彩虹,“十”字秋千騰空飛旋箍著壹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有的已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了。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壹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裏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遊“月娘”。
食朥餅書冊糕
潮汕方言“朥”,指豬油。用豬油摻和上等糯米粉、白砂糖蒸出來的甜膩油潤的糯米糕即稱朥糕。有夾餡與不夾餡。月糕是潮汕人拜月供品臺上的又壹必備品,月糕以其圓圓的形狀寓意中秋團圓,用熟糯米粉,白糖,油等制成。也有做成寓意美好的鯉魚形、帆船形。月糕,有大圓形,小圓形。印有吉祥寓意的美好祝福紅字。
書冊糕又名雲片糕、燉糕,制作糕的主要原料是糕粉和白糖,其中對白糖要求較高,壹定要選粒小質松、潔白速溶的白糖。糕粉則是用糯米炒熟碾成的粉。上等的書冊糕壹片片薄如紙,狀如書冊,咬之如凝脂,入口松軟潤齒頰,香氣彌漫鼻尖口咽。有小孩上學的人家,中秋節晚上賞月的祭臺上壹定有它,祈福學子成績進步,榜上有名。
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壹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壹到中秋,諸神也都出遊賞月。因此,這壹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壹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著香火,到水田裏拔來壹株水稻帶回曬谷場。大家圍著唱:“關呀關,關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復唱上二十來分鐘,就會有壹少年像青蛙壹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壹陣後,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
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遊戲,在壹間黑暗的屋子裏,用壹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籃四周,然後在籃子裏放壹個椰子殼,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面放壹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麽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壹些簡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