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河蟹的壽命

河蟹的壽命

多數河蟹壽命只有2—3年,看品種。

河蟹俗名螃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等,是名貴水產品之壹。河蟹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鈣、鐵等營養元素,是獨具風味的水產佳品,其藥用價值也很高,是傳統的食療藥方,蟹殼制成甲殼質是紡織、印染、醫藥、塑料工業很好的原料。近幾年來,各地利用水域資源,發展了池塘養蟹、稻田養蟹、湖泊網圍養蟹及蟹池套養名貴水產品等養殖模式,並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生產效果,積累了很多成功的技術經驗。第二節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

分類地位與分布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分類學上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爬行亞目、方蟹科、弓腿亞科、絨螯蟹屬。河蟹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自遼寧,南至福建沿海諸省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兩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蹤跡。

形態特征

⒈外部形態河蟹的頭部和胸部愈合在壹起,稱頭胸部,是身體的主要部分,背部覆蓋著壹層堅硬的背甲;螯足上長滿絨毛,頭胸甲明顯隆起,額平直,額緣具四個銳齒,額的寬度不超過頭胸甲寬度的壹半,額角的後方有六個疣突,前側邊緣具四齒,足強大,其腹部(俗稱蟹臍)的形狀(雄性狹長呈三角形,雌性呈園形)是區別雌雄性別的主要標誌。

⒉內部特征河蟹內部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環、神經和生殖系統。肝臟是腹腔中唯壹的消化腺,也是貯藏營養物質的倉庫,河蟹用鰓呼吸,血液無色,卵巢呈“h”形,成熟時呈醬紫色或豆沙色,非常發達,精巢乳白色;卵巢和肝臟統稱“蟹黃”,雄性生殖腺統稱“蟹膏”,均為人們美食的精華部分。

河蟹棲居隨各個發育階段不同而異。蚤狀幼體階段需生活在半鹹水或海水的環境裏,進入蟹苗階段,便能離開海水環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其主要生活方式為底棲和穴居,壹般生活在石礫、水草叢中。

河蟹為雜食性動物,偏食動物性餌料。動物性餌料有魚、蝦、螺、蜆、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餌料有浮萍、馬來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豆餅、花生餅、小麥、玉米等商品餌料。河蟹食量大,且貪食,並有較強的忍饑餓能力。河蟹還有爭食和好鬥的習性,且具有自切和再生能力。

河蟹壹般兩年達到性成熟,每年秋天開始生殖洄遊,在鹹淡水處交配產卵、孵化發育,河蟹在發育過程中,幼體期分為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和幼蟹三個階段。蚤狀幼體經過5次蛻皮才能變成大眼幼體。河蟹在幼蟹階段時蛻殼次數較多,隨著蛻殼而生長較快,個體不斷增大,成為成蟹。

河蟹壹生分為幼體期、黃蟹期和綠蟹期三個生長階段。蛻殼是河蟹生長發育的標誌,在幼蟹及黃蟹階段,蛻殼次數多,生長就快,軀體也較大。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特別是餌料較為豐富時,每次蛻殼後體形的增長幅度就大。每年10月中旬左右完成生命中的最後壹次蛻殼,就進入綠蟹期。壹旦黃蟹蛻殼變成綠蟹後,即進入性成熟階段,其後不再蛻殼、個體也就不再增大了。生殖壹結束,蟹的生命即終止。當年成熟的河蟹,第二年受精卵孵化後即死去,多數河蟹壽命只有2—3年。

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將15萬只/㎏左右的蟹苗(也稱大眼幼體)培育1個多月,經5次以上蛻殼,長成3000只/㎏左右的仔蟹(俗稱ⅴ期幼蟹、豆蟹)過程。培育方式有網箱培育、水泥池培育和土池培育。

⒈網箱培育網箱培育蟹苗有水體溶氧高、生長快、成活率高等優點。網箱用聚乙烯網布或尼龍篩絹編成,通常網箱規格選用長4m、高2m、寬1m。敞口加蓋網,在蓋網短邊的壹側裝縫拉鏈,便於打開進行飼餵和操作。網箱可設在水深1.5—2m處、有微流水、水質清潔無汙染的湖泊、池塘等處,壹般沈入水中0.7m。蟹苗放養密度5000—6000只/m3水體。網箱中需投水草等水生植物作為蟹苗的附著物。

圓形或長方形水泥池,面積在20—50㎡,池深40—50㎝,水深20—30㎝,放苗前對池子進行洗刷消毒、投放壹定量的水草,並進行沖氣,每m3水體放苗2萬只左右。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註排水方便,底質較硬,池埂不漏水,池四周需建防逃設施,面積2—5畝,水深0.8m。每畝水面放苗5—10kg。蟹苗下塘後最好利用池中培育的水蚤等浮遊動物,如天然餌料不足,可用雞蛋和魚糜按1:5比例拌勻蒸熟後,帶水搓成魚漿均勻潑灑全池,大眼幼體階段可每隔4小時投餵壹次,日投餌量為池內蟹苗總量的150%—200%。變成ⅰ期幼蟹後,可以用魚糜、蝦糜、黃豆糊投餵,以後增投碾碎的螺蚌肉、豆餅等餌類,日投餵次數從3—5次逐步改為1—2次。日投餌量前期占幼體總量80%,中後期為50%—20%。培育期間要經常沖氣、加註新水,以保持溶氧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