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好壹點?
這本書的後記名字叫《人生若只如初見》。納蘭容若的詞,在近幾年清宮戲劇環境的渲染下,顯得有些娘娘腔。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我很久以前接觸的壹本書。這是二讀。
閱讀對我來說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往往我第壹遍讀的時候,就能聰明地看到財富表面的東西。我必須過來很久,才能在再讀的時候有所感悟。之前的“脫離”是這樣的。今天的天才在左邊,瘋子在右邊。
還是姐姐推薦的那本書。我已經忘了當初她是怎麽推薦的了,但是最近我再和她聊的時候,她表現出了壹些不安,說,那本書我不敢看。看完之後,久久不能緩過神來。
這真是壹本引人入勝的書。裏面提到的很多精神病人其實都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觀和嚴密的邏輯。這就是為什麽作者對他們是天才還是瘋子產生了懷疑。
當我第壹次讀它的時候,它幾乎就像科幻小說壹樣。因為涉及的知識內容和廣度真的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所以看完整篇文章,我更驚嘆於創作者的神奇安排。
再看的時候,心情就有點不壹樣了。
也許是知識的積累讓我慢慢接近了那種瘋狂的思維。也可能只是因為看了壹遍,再看的時候重心轉移了,導致看到了故事之外的東西。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還有很多獨立的單元,每壹章或幾章講述作者對壹個精神病人的采訪過程。
記憶深刻的有《四維Bug》《生命的終結》《生化奴隸》《角度問題》《還原壹個世界的首尾章》《果凍世界》。
故事比較科幻,但如前所述,每個故事都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觀和嚴密的邏輯支撐。
比如《生命的終結》講的是壹個精神病人對生命的探索。她認為螞蟻其實是壹種松散的生命形式。單個螞蟻不是生命,整個蟻群才是完整的生命。螞蟻只是生活的壹部分,每只螞蟻負責不同的功能,就像身體的每個部分負責不同的功能壹樣。因為只有壹群螞蟻才能活下來,如果妳只有壹兩只螞蟻,即使妳每天供應足夠的食物和水,妳還是會死。
這個理論乍聽起來很瘋狂,但她最後提供的依據讓妳不得不信服其理論的嚴謹性。
其實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拋出這些精神病人是天才還是瘋子的結論。
其實沒必要下結論。
天才或者瘋狂。這個世界是多元的。
書中不止壹次提到,其實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主觀角度看世界的。就像成年人走進購物中心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壹樣,對於孩子來說,購物中心裏滿是成年人的腿和商品陳列櫃。
我們習慣了用自己的觀點看世界,堅信自己看到的東西。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對很多事情感到不解,但是習慣會告訴我們,就是那樣。
有壹個小故事,說的是壹個小孩看到超市裏賣的牛肉幹,對父母說:牛好勇敢。
家長很不解。孩子說:妳看,它跟別人說,自己的肉很好吃。
事實上,如果妳仔細觀察,妳會發現很多產品都是這樣包裝的。鴨子告訴人家脖子好吃,豬告訴人家豬肉幹好吃。但我們從未懷疑過這壹點。
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長,我們失去了判斷和探索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的能力。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就是那樣的。但事實是什麽呢?
《還原壹個世界》中有壹個概念提到:當我們面對壹個標簽為xx的事件(比如心理學、考古學等。),我們總是遠離它。
因為經驗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復雜而專業的學術問題,需要大量枯燥的學習才能了解壹二。
在《還原壹個世界》中,它最後告訴我們,即使它像瑪雅文字壹樣復雜,當妳真正開始了解它之後,妳會發現它其實有很多樂趣在裏面。
所以,當我再讀的時候,我看到的不再是強大的世界觀和嚴密的邏輯,而是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東西——探索的欲望。
不壹定是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深刻秘密。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當我們遇到壹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完全靠經驗來判斷,而是多思考,換個角度,也許就能更接近真相。
這就是世界,
信不信由妳,
不影響客觀事實的存在。
人們有時不得不像孩子壹樣生活。
堅持認為純粹的探索欲望。
如果時間可以停留在我們第壹次相遇的那壹刻
會不會好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