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素食和赤子之心
近年來,素食主義已發展成為生態保護或生態倫理的壹部分,但素食主義作為壹種道德情操的影響應受到重視。印度聖雄甘地說,“素食主義應該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
在素食文化課上,我曾經和老師討論過現代素食文化中流行的仿肉。仿肉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工提取的植物原料,制作出形神兼備的動物風味食品。也有壹些素食主義者,單純為了味道好或者好看,就做素食的重油、重鹽、重糖。我覺得這些現象都是違背素食文化的精神內涵的。
吃素與否,其實涉及到人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態度。首先,它是壹種心理現象,絕不是“會對身體有好處”這樣的模糊說法所能改變的。我們會找到支持人類食肉習慣的最後壹個借口——為了營養,但很快就會消失,只剩下人類對肉的味道的留戀和懷念,這和人類所有其他的快樂壹樣,是我們普通人很難克服的欲望。
素食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壹種精神選擇。中國古代重大祭祀活動前夕,要“吃素幾天,凈化身心”。所謂“清心”,就是不沈溺於情欲,滿足於平靜的心態。提倡“素食”比“禁食”更深刻。素食不是簡單的禁忌或戒律,而是希望在調整飲食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幹凈。所以,仿肉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殺生,而是以逼真的肉味喚起了人們對肉的渴望,與素食的純粹意義不符。欲望得不到滿足的人,總是處於焦慮和向外需求的狀態。他們會盡力滿足自己的欲望,但仍然不會真正快樂,因為沒有什麽能填補內心的空虛。
人們必須把自己從對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的無休止的需求和焦慮中解放出來。素食者容易快樂的原因不是欲望的滿足,而是內心的平靜和欲望的減少。這種平和舒適的狀態是持久快樂的源泉。倡導素食主義的作者黃易說,“吃素的心態也是‘放下屠刀’的壹種形式,相當於向自己的心態宣告,自己將不再沈淪於物質的深淵。”
第二,素食主義
許多人只有在重病時,醫生要求他們開始純素食時,才會接觸到素食文化。我們將很高興有開明的醫生,他們如此清楚肉制品對健康的危害以及水果、蔬菜和谷物對健康的益處,但我認為有必要向這些人強調,醫生並沒有把他們變成素食者。為什麽?因為素食者的根本動機不僅僅是個人健康,而是對世間萬物的慈悲。這個說法看似很關鍵,其實很關鍵。因為語言的意義只有在日常使用中被理解和尊重,才能顯示出它的力量。
當DonaldWatson在1944中創造了“純素食主義”這個詞時,他寫道:“純素食主義是壹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致力於盡可能有效地放棄所有為了食物、衣服或任何其他用途而對動物的剝削和虐待。”
素食主義的原理來源於護生的觀念。觀察世間壹切眾生,都是愛惜自己的生命。即使小如螞蟻,如果不幸溺水,依然掙紮,但聰明的人類往往會忘記刀槍棍棒下毒的痛苦,為了滿足壹時的食欲而殺生。我們要相信,人類不可能殘忍的對待動物,哪怕是豬、牛、羊、雞鴨都是食物。
有人說植物也是生命。如果吃動物是不自然的,那吃植物是自然的嗎?人們吃植物是很自然的。作為食草動物,人和植物之間存在著生物學上的聯系。猴子吃桃子,這是猴子和桃子的合作,桃子的肉對它自己是沒有用的。這是桃樹給猴子的禮物。感謝猴子幫它傳播種子——桃核。
對於素食者的倫理問題,有人指責素食者虛偽。這樣的指責不僅針對素食者,也針對動物保護者、環保主義者以及所有試圖讓人類放棄自身利益的人。對此,壹位素食學者做了很好的回答:“這不是虛偽,而是微善”。
吃素其實是心理發展的範疇,最基本的行為要求是戒買對動物造成傷害的食物和用品。電視上每天都在播放保護野生動物的公益廣告:沒有生意,沒有傷害。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占據了太多,破壞了太多。如果能主動放棄壹部分,再多放棄壹部分,那將是地球生物的救贖,也是人的自我救贖——包括靈魂和肉體。
隨著素食主義觀念的不斷強化,我們應該意識到它是完全包容的,它要求我們在與其他生物甚至環境互動時,始終表現出尊重和友善。在現代環境保護、生態理論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中,強調人與自然要保持和諧共進的關系。也許素食主義是壹個最終不壹定能實現的理想,但它會引領我們前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尋求更多的愛和慈悲。
眾所周知,素食營養均衡,有益健康。吃素並不完全是宗教,但在新時代的素食文化傳播中,我們更應該註重培養凈化心靈、愛眾生尊重自然的內涵,讓素食文化為人類帶來更多更深遠的福祉。(編輯:TOMLI,酒食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