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那時候——關於酒、煙、糖和茶

那時候——關於酒、煙、糖和茶

之前寫過幾篇關於吃的文章,雖然搜過心,但難免掛漏,很多東西都沒寫出來。

都說人的“饑餓記憶”是最深的,關於吃的東西是最難忘的,但人的記憶畢竟是有限的。我雖然平凡,但和被遺忘的東西相比,只能說慚愧。但是,我能記得的都寫出來了,或多或少是對我經歷的歲月的記述。寫的時候心裏會有壹份踏實。這也是我不怕被朋友打擾,想盡力把自己能記住的東西寫出來的原因之壹。

?好吧,繼續。

?煙酒糖茶其實是吃這個話題的延伸。只是比吃那種簡單的飯量有點奢侈。

(1)吸煙

煙草大約在明朝傳入中國。數百年來,從南方到北方,從宮廷到鄉村,吸煙可能是中國人最常見的日常消費之壹。

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沒有禁煙令。當時的人們都知道,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以及我們自己的許多領導人都吸煙。普通人不壹定效仿偉人,但也有抽煙解乏的經歷,比如“飯後壹根煙,勝過活神仙”。據說因為煙草稅高,所以壹直有“抽煙就是愛國”的說法。因此,吸煙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小時候,男生最喜歡玩的遊戲之壹就是“拍打煙盒”。即把煙盒折成三角形,在地上用力推或拍,壹邊把另壹邊的煙盒翻過來,就算贏了。通過這個遊戲,我們認識了各種煙盒,知道了不同煙盒的“價值”。比如中華、牡丹、蝴蝶等煙盒的“價值”就高於前門、恒大、海河。可以說,煙草文化很早就影響了我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煙也是憑票供應。是15包還是每戶壹個月20包?記不清楚了。我有印象,那時候香煙可以壹根壹根拆開賣,基本不受限制。有時候壹包煙沒票就賣了。可以看出,相對於其他憑票供應的商品,香煙的供應相對充足。

另壹個印象是,我在江西的時候,賣過壹種阿爾巴尼亞煙,據說是南昌煙廠的援外產品,出口國內市場。那種煙不是中國傳統的烤煙,也不是後來流行的混合煙,而是所謂的土耳其煙,也就是生曬煙。那種香煙吸起來很難聞。不過煙盒很漂亮,看著挺唬人的。關鍵是便宜,壹盒11分,還是15分。像我這種錢不多的人買得起。

?說到這裏,我不得不承認我的吸煙史夠長了。我抽的第壹根煙,是1969同醫院的壹個孩子給的。然後在江西,我在籃球隊打球的時候,和幾個大佬壹起打球,抽了幾根。然後,大約1971年,我買了第壹包煙,請別人回來。然後,斷斷續續地,我開始抽煙。

?那時候香煙還是分等級的。中國,牡丹,蝴蝶,白金龍等等都是高端的。大前門(來自上海、天津、青島)、恒大、大中九等。也相當先進。飛馬,金葉,海河,還有後來的象山,北海都在中間。等著下次戒煙,既多又雜,幾毛錢壹包。奇怪的是,那時候煙的名字都很硬。比如“大豐收”“工農兵”“大團結”基本都是幾毛錢壹包。此外,還有更便宜的煙葉。買壹點煙葉再花兩毛錢買壹疊卷煙紙,或者幹脆用報紙“打滾炮”,也是壹種享受。

?到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了外國香煙。什麽“555”“萬寶路”“駱駝”都逐漸登堂入室,國產煙也早早取消了門票,已經是另壹番景象了。

(2)葡萄酒

?我家以前沒人喝酒,所以我現在喝酒,純粹是我自己的事。

?家裏雖然沒人喝酒,但是父母好客,客人來了要備酒。所以,我對酒的記憶,首先和我的親戚朋友有關。例如,當我的壹個叔叔回家時,他必須有酒。西鳳,洋河,竹葉青,二鍋頭都是那時候看的。

?當時我家附近有個小酒店,賣各種散裝酒。白酒1312,竹葉1512。還有壹種是梅子酒,放在大玻璃缸裏,和散裝酒並列。顏色鮮艷,好看。

?到了江西分宜後,我們公司有幾個輕工業部的發酵專家。對他們來說,釀酒是小菜壹碟。果然,沒過多久,幾位老先生就取得了“全面執行五七指示”的豐碩成果——變廢為寶,用稗子(壹種雜草種子)釀造優質白酒,並命名為“新豐酒”(新豐是我們公司所在村莊的名字)。那種酒不僅在幹校很受歡迎,在江西也相當有名。據說比著名的江西“斯特酒”更受歡迎。

?那時候我們經常去酒樓打工。酒出來了,我們就拿個茶缸,壹個酒頭,壹個酒尾,想喝什麽就喝什麽。而且公司裏的人可以低價買酒,買回來的時候難免喝兩杯。也許,喝酒的能力,或者說對酒精的耐受力,已經被開發出來了。

?在江西分宜,有壹種米酒,當地的老表叫“水酒”。七分壹碗,四十壹斤。那酒很淡,不濃,清涼。據說喝多了會沖昏頭腦。但是我們那時候錢不多,偶爾來壹碗自娛自樂。感覺真的不像是我們在頂級。

?第壹次喝啤酒是在江西。印象中是幹校從南昌拉了點啤酒,五毛錢壹瓶,挺貴的。那時候是“雙搶”,又熱又累,下班回家也不想吃,但是從井水裏拿出來的啤酒又涼又涼,壹下子就喜歡上了。可惜當時條件有限,沒地方買啤酒。

?後來回到北京,“雙合生”“北京白牌”的五星啤酒,四毛錢壹升的淡啤酒,也是普通人買得起的。不過說到啤酒,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青島。1981的暑假,我和三個同學去青島玩,住在青島壹中,喝青島啤酒或者散裝買,或者買個“炮彈”(罐裝),真的很爽。另壹個印象是在哈爾濱,1983夏天出差。在街邊的餐館裏,啤酒是用臉盆盛的,用大勺子盛在飯碗裏。由此可知,哈爾濱人均啤酒消費量全國第壹。

(3)糖

?那時候糖也是憑票買的。每戶每月多少兩?我不記得了。我能記得的是,當時的糖不是白色的,有些是黃色的,據說是從古巴進口的。而紅糖是黑色的,雜質應該很多。

?糖的供應量有限,所以店裏有糖精,20美分壹包。買回家,用水融化,揉成面,蒸饅頭,做蛋糕,也是甜的。記得有壹次去西四壹的壹家化工店買了點檸檬水和色素,回來後換了點糖精,加了點小蘇打,用自來水洗了洗,就是自制的汽水。其實當時的正規產品,比如汽水、冰棍,也用了很多糖精,比如八毛錢壹瓶的“蘇打汽水”,兩毛錢壹瓶的冰棍,肯定是不含糖的。

?從小就不太喜歡吃糖果,對糖果的印象也不深。我記得壹般的水果糖是兩毛錢壹顆,還有沒有糖紙包裝的糖塊,放在商店櫃臺的玻璃瓶裏。它們是紅色、綠色和黃色的,非常吸引人。上海有壹種“大白兔奶糖”。據說兩片糖果可以做成壹杯牛奶。我吃過,覺得真的是奶味十足,但僅此而已。此外,像豆面糖、花生糖、酥糖、關東糖等。,好像基本可以無票買到,但是貴,平時很少吃。至於巧克力和口香糖,我當時真的沒嘗過。

(4)茶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悠久,茶曾經是生活的必需品。開門七件事,茶為先。

?那時候父母也喝茶,但不經常。所以家裏雖然有茶筒,但經常是半空的。不過我爸媽經常給我老家送茶葉,逢年過節買茶葉也經常是我的責任。

?我家對面(阜外大街路北)有壹家茶葉店。名字不記得了,但記得店外有“西湖龍井,茉莉香片”“君山銀針,沱茶普洱”的廣告,還有壹面寫著“茶葉”的旗子。

?那時候茶葉都是工業卷買的,0.1卷能買半斤。有些茶,比如抵制花茶,比如北京人說的“高碎”、“高粉”,是免揉撚的。當時茶葉價格還不算貴,但是0.80元或者1元壹斤的茉莉花茶就很不錯了。像壹些名茶,比較貴。比如壹斤龍井茶,4塊錢。我記得這個價格,是因為有壹次我主動給家裏買了半斤龍井茶,讓我爸媽說我不知道怎麽花錢買茶。

那時候,茶葉這種農副產品為什麽要“產業化”?這個道理我還是不懂。

?關於茶,有兩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壹,我學車的時候,老師喜歡喝茶,不抽煙不喝酒。那時候師傅老古板,罵人罵人,技術很棒。我們弟子也要遵守老規矩,虛心學習,孝敬師父,比如每天上車前泡壹壺開水,幫師父泡茶。另外,妳們還湊錢給主人買了些好茶。

?還有壹件事是,1982我們結婚旅行的時候,在黃山,被壹個家夥騙了,買了兩包“黃山毛峰”。那種茶質量不錯,但賣給我的價格很高。當時基本不會鑒別茶葉,沒想到人家別有用心。騙子的伎倆很多,我就糊裏糊塗的付了錢。反正這輩子就被騙過幾次,現在不怕後人笑話了。

?當然,我在同壹次旅行中在無錫買了壹個茶壺。那鍋絕對正宗,造型簡約,用料考究。當時只值壹兩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