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新加坡人的年夜飯桌上有壹道必備的開胃菜——釣生魚。“釣”在粵語中是“混”的意思。“釣,釣”其實就是要求大家把五顏六色的菜絲和食材和生魚片混合在壹起。“釣”越高,夾得越高,表示步步高升,有“風生水起”、越來越繁榮的美好寓意。在農歷新年期間,家人會聚在壹起。大人喜歡釣生魚的吉祥寓意,小孩喜歡全家釣生魚的熱鬧氛圍。所以在新加坡,釣生魚是年夜飯不可或缺的亮點。
據說這道菜最早的產地在中國南方,那裏河網密布,溝渠縱橫,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也許是第壹個生吃鮮魚的人發現了生魚的美味,這種吃法才逐漸普及並延續下來。當地人就著蔥姜、酸蕎頭、香菜等蔬菜吃,加壹點醬就著生魚吃,成了當地特色的美味佳肴。很明顯,原來的漁民幾乎不需要廚藝,方便易學,好吃又實惠。因此,這種美味的做法跟隨南洋華人的祖先,壹路漂洋過海,背井離鄉,來到了現在的新馬地區。
釣生魚的核心材料自然是生魚片。最初使用的魚是淡水魚鯧魚或更昂貴的西秋刀魚。這道菜曾經在中國的廣東和香港非常流行。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變化,香港和廣東不再有春節期間捕撈生魚的傳統。這道菜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出人意料地發展起來,已經端上了每個中國家庭的餐桌。
根據新加坡的說法,出現在除夕夜餐桌上的漁民已經是由四位著名的新加坡廚師在1960年代改進和發展的新年食物..這四位名廚在當時的新加坡廚師界被稱為“四大天王”,是烹飪最高水平的代表。改良的生魚多以三文魚等海魚為主料;菜底鋪上紅白蘿蔔絲、芹菜絲、生菜絲和各種顏色的水果絲,再撒上碎花生、幹果、脆片、糖醋醬等。,五顏六色,美味可口,讓人食指大動。等大家把生魚“撈”上來,夾壹個入口,魚片鮮,幹果脆,菜絲甜,果絲甜,秘制醬酸酸爽口。色香味俱全的好菜啊!
更重要的是,食材新鮮,不過度烹飪,低油低鹽,低脂低熱量的理念,正好符合健康飲食,健康過年的潮流。在讓人“逢年過節胖三斤”的新年料理系列中,釣生魚簡直就是壹股沁人心脾的清流。
除夕夜,在餐廳吃生魚時,服務員往往會將食材當場撒上,並放置生魚片。他們每撒壹次,都會喊壹句討喜吉祥的話:“魚”年年有,吉祥如意,落花生,甜蜜蜜,吉祥如意...客人們接著“釣”撒了食材的生魚片,壹邊喊著“壹邊釣”Huat啊(送)!就連漢語水平已經退化的年輕人和孩子,也跟著家人“huat啊!啊!“如此熱鬧的場面,歡快的氣氛,比中國的除夕還要熱鬧。
很難想象壹群金發碧眼的西方人圍著幾片魚片或壹碗沙拉,喊著“財富!財運!”但是,在華人的世界裏,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在新的壹年裏,我們會壹改往常的中庸,表達我們的祝福和希望!抓住它!
新加坡面積只有719平方公裏,只有上海的十分之壹。沒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移——春運高峰;世界上沒有覆蓋面最廣的電視節目——春晚;甚至幾乎沒有南北之分和四季之分。最早去南洋的香港商人和勞工,來到了壹片遠離故國的土地,卻把中國的年味、年菜壹代代保留下來,傳承下去。以前在珠江岸邊打魚吃肉的孩子,現在可能已經在星州孕育了壹個四五代的大家庭。對於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華裔新加坡人來說,除夕夜父母緊握雙手抓魚的記憶,將成為壹代又壹代人回味的幸福畫面。
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曾經餐桌上的奢侈品西方秋刀魚已經升級為三文魚,還有更高級的貝其貝、波士頓龍蝦、斯裏蘭卡蟹...世界在變,連魚也在變,但中國人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記憶會永存。
星洲美食從國外引進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華人遍布全球,萬裏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