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證常見的臨床表現:發熱,體熱少,頭痛重,身痛重,口苦,胸悶,小便黃短,舌紅,舌苔黃膩,脈數。
當濕熱侵襲不同臟腑時,出現肝膽濕熱、大腸濕熱、膀胱濕熱、脾胃濕熱四種證候。
每個證型的癥狀、治療方法、用藥都不壹樣,用藥時要區別對待。
01,肝膽濕熱證
癥狀表現:脅肋腫痛,或灼痛,厭食,腹脹,口苦不適,大便不規則,小便短赤,或寒熱交,或目黃,或上腹部劇痛,或脅肋下有腫塊。
常見癥狀: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結石、頑固性偏頭痛、高血壓、急性結膜炎等。
治療:清熱利濕,退黃。
常用藥物:銀丹甘萍膠囊、消炎利膽片、龍膽瀉肝丸、陳印五苓丸。
代表藥物解釋:
龍膽瀉肝丸由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和甘草組成。
解決方案:
①方中龍膽草為清肝膽火、瀉肝膽濕熱之君藥;
(2)黃芩、梔子同為清肝瀉火、清熱燥濕之臣藥;
③車前子、木通、澤瀉清熱利濕,降濕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使苦燥滲利而不傷陰血;柴胡為佐使,疏肝利膽;
④甘草。清熱,調和中焦,調和藥性,從而制藥。
諸藥配伍,瀉補,散養,祛邪不傷正,扶正不阻邪。
功效: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應用:適用於肝膽實火,肝膽濕熱下註之證。可用於頑固性偏頭痛、高血壓、急性結膜炎、外耳道癤、急性膽囊炎等疾病。
02.膀胱濕熱證
癥狀和表現: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黃赤濁,小便短而不暢,甚至梗阻,小腹脹痛,發熱,腰痛,或血尿,或尿中有沙礫。
常見癥狀:急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尿路結石等。
治法:清熱瀉火,利尿通淋。
常用藥物:八正顆粒、復方十味片、三金片、清淋顆粒、金錢草顆粒、避風塘丸。
代表藥物解釋:
八正顆粒由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梔子、炙甘草、木通、大黃、燈心草組成。
解決方案:
①方中匯集了木通、滑石、車前草、點脈、朱裏水通淋之品,清濕熱效果顯著。
②梔子仁青瀉三焦濕熱,大黃瀉熱降火,甘草調和藥性,燈心草瀉熱。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用途:可用於膀胱濕熱淋證所致的尿頻、尿急、滴瀝不暢、尿色混濁、尿急執拗、脘腹痞滿、口幹咽燥等癥。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尿路結石等。可以使用。
03、大腸濕熱證
癥狀:腹痛先急後重,小便短赤,口渴等。
常見病: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等。
治療:清熱解毒,調和氣血。
常用藥物:芍藥湯、復方黃連素片、葛根芩連片、香連化滯丸。
代表藥物解釋:
香蓮化滯丸由黃連、木香、黃岑、枳實(麩炒)、陳皮、青皮(醋炒)、厚樸(姜炒)、檳榔(炒)、滑石、白芍(炒)、當歸和甘草組成。
解決方案:
①黃連、黃芩為方中君藥,清熱燥濕,厚腸止痢;
②白芍、當歸為養血、活血、止痛之臣藥;
(3)木香、枳實、青皮、陳皮、厚樸、檳榔具有理氣祛濕、調中止痛的作用,滑石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均為佐藥;
(4)甘草調和各種藥物制成藥物。
功效:
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應用:用於大腸濕熱引起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急性腹瀉,發熱腹痛。
04.脾胃濕熱證
癥狀和表現:腹脹、無食欲、厭油膩食物、惡心嘔吐、四肢沈重、大便不爽或幹燥、惡臭、小便少黃、口苦、口幹,可伴有發熱、面黃、口渴等癥狀,舌紅、苔黃膩。
常見癥狀: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等。
常用藥物:香連丸、魏萍散、藿香衛青膠囊、胃痛寧片等。
代表藥物解釋:
魏萍散由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生姜、大棗等組成。
解決方案:
①處方重用蒼術燥濕運脾,為君藥;
(2)厚樸能幫助蒼術加強燥濕理氣的功效,消除腹脹滿,故為臣藥;
③陳皮行氣和胃,厚樸助行氣消痞,蒼術增強燥濕和中功能,為佐藥;
(4)炙甘草調和藥性,制成藥物。
⑤生姜、大棗、和胃健脾,進壹步加強了本方調和脾胃的功能。
功效:祛濕健脾,理氣和胃。
應用:可用於脾胃濕熱、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障礙、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引起的腹脹、納差、口淡、惡心嘔吐、噯氣吞酸、四肢沈重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