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乞鹿”是塔吉克語拼音翻譯,意為“除煙塵”,是塔吉克族的傳統民族節日。該節日於每年三月(公歷)舉行,具體日期由本民族宗教人士選定。節日前,每家每戶都把他們的財物搬到屋外,並用面粉在墻上畫出美麗的圖案,以示吉祥和清潔。在節日的早上,壹個孩子把牦牛牽進屋裏,餵它壹些饢,並在它身上撒壹些面粉,以象征新的壹年裏人和動物的繁榮。之後,人們可以進入房子,將他們的物品搬進房子。最後,壹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挨家挨戶去祈福,人們互相拜訪,互相祝福。婦女通常在家門口迎接客人,並在他們的左肩上撒上面粉以示好運。年輕人載歌載舞,舉行賽馬、摔跤等各種體育活動。
2.排燈節
塔吉克語發音的反譯法。意思是“元宵節”。塔吉克傳統節日。流行於新疆塔什庫爾幹地區。伊斯蘭教歷在八月舉行,持續兩天。節日前,家家戶戶都用幹草做燈芯。做蠟燭。節假日晚上全家團聚,房間裏堆沙子。家人按照輩分依次將蠟燭插在沙子裏,然後在蠟燭前祈禱。節日過後,家家戶戶都會點上壹盞燈,象征著光明和幸福。第二天晚上,我去家裏草坪掃墓。父母為逝去的親人插上三支蠟燭,然後吃晚飯,節日就結束了。
塔吉克人信仰伊斯蘭教,徐村官多民族的節日都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洛提”節就是其中之壹。
巴洛提節(元宵節)是塔吉克人的節日,在每年齋月前壹個月舉行,持續兩天。節日在第壹天晚上開始。因為每個家庭在節日的晚上都會點燃壹種特殊的蠟燭,所以被稱為元宵節。
在節日前夕,每個家庭都應該制作許多小蠟燭和壹根特大蠟燭。它由高原特有的壹種“貝殼杉”草莖制成,用棉花包裹,紮成火炬形狀,蘸上酥油或羊油。節日的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炕上,炕中央放壹個沙盤,用來插酥油燈。
全家落座後,父母開始叫每個成員的名字,叫壹個答應壹個,並在回答者面前插上壹盞酥油燈,以示興旺和好運。然後,每個人都要伸出雙手,在酥油燈前烘烤,然後祈禱安拉保佑壹年平安。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在燈前吃了壹頓豐盛的晚餐。飯後,家家戶戶都要在“卡烏日”草上纏上棉花,綁成火把,塗上酥油,綁在木桿上插在屋頂上點燃,這樣家家戶戶的屋頂都會燈火輝煌,眼花繚亂。這種燈被稱為“天燈”,據說能帶來好運和幸福。“天燈”點燃後,全家人要站在屋前,仰望“天燈”,默默祈禱平安。同時還要在自家門前生火驅鬼,孩子們圍著火堆開心的看著跳著。這壹夜,家家戶戶燈火通明,人們徹夜不眠,徹夜娛樂,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第二天,祭祖活動開始了。人們來到墓地,先為每個墳點上三五盞酥油燈,擺上油饢、熟羊肉等供品,用麩皮、面粉、酥油攪拌成“壹德”,將招魂燈插在盤中。全家人跪在墳前為死者祈福,祈求祖先出現保佑全家,消災。儀式結束後,各家各戶在墓地交換祭祀用的食物,圍坐在壹起友好地用餐,並互相祝賀節日。
3.小貢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爾節(春節)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的產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節日當天的早上,每個家庭首先讓壹個男孩牽著壹頭驢或壹頭牛進屋繞道而行。主人給驢餵了饢,在它背上撒了些面條,然後牽著驢出去了。然後把已經搬到室外的東西都搬回家。然後,人們在大家推薦的“小龔”的帶領下,去各種拜年。家庭也用面粉制作牛、羊和犁,並用來餵養牲畜。直系親屬聚集在壹起。這些村莊還舉行賽馬、放羊、唱歌和跳舞等活動。節日通常是兩天。宗教節日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4.水貂節
塔吉克人也慶祝箕子節,但他們不太重視它。塔吉克人也做肉節Naimaz,他們也互相祭拜,但不齋戒。節日來臨之前,人們打掃室內外衛生,煎餃,做點心,準備節日食品。壹般祭拜後,人們會去墓地悼念死去的親人。節日期間,人們準備了非常豐富的食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走親訪友,相互祝賀,歡聚壹堂。塔吉克人認為齋戒是為了凈化罪惡。對此有各種解釋,但最重要的是,是否齋戒是伊斯蘭教中遜尼派和什葉派(主要是伊斯瑪儀派)的意識形態差異。在這方面,塔吉克人中有許多伊斯瑪儀派。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塔吉克人不禁食,也不太重視箕子節。在塔吉克語中,齋戒的意思是“結束壹天”或“消磨壹天”,意思是如何度過這壹天和那40天。這說明塔吉克人不願意齋戒。
5.宰牲節
宰牲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都隆重慶祝這個節日。
塔吉克族慶祝宰牲節的習俗與中國其他穆斯林民族相似,但也有差異。相似之處有:宰牲節開始的傳說、節日時間、節日崇拜、用作祭品的牛羊等。不同的是,他們慶祝這個節日的基礎是他們的傳統習俗和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塔吉克人在1年前就開始為宰牲節做壹些準備。在產羔期間,家家都挑選黑眼睛、純白皮毛的羊羔作為宰牲節的祭品。當節日到來時,在宰殺羊之前,要把它的眼睛畫得很漂亮,然後把它擡到屋頂上宰殺。宰殺後,要在孩子的額頭和臉頰上塗上羊血,以示吉祥。要把羊煮熟,然後原封不動地送到塔吉克宗教活動場所Gama Aitihana(相當於清真寺),交給有關人員。在古爾邦的奈馬茲之後,大家整齊地圍坐在桌布周圍,分享著均勻分發的羊肉,壹邊吃壹邊回顧壹年來發生的事情,滿心歡喜地展望未來。吃完飯祈禱後,大家三五成群地去拜神。按照習俗,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院子打掃幹凈,重新裝修,趕著給節日做新衣服。女人們要煎餃子,烤油餅,做各種糕點,買各種糖果和其他食物,為節日做好充分的準備。節日期間,女孩和兒媳不做針線活或紡織。偏遠山區壹般沒有Jama 'aitihana。牧民們在指定的地方集合,在古爾邦制作乃瑪茲,吃羊肉作為祭品。宰牲節第二天,家家戶戶都要帶肉或飯作為祭品,去墓地祭奠死者。
6.皮裏希節
皮裏奇節也是獨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節日,內容豐富多彩,非常隆重。這個節日也被稱為“巴拉提節”,因為它恰好是在8月14-15的穆哈蘭月。因為“皮瑞希”(直譯為“燈芯”或“燈”)是整個節日的中心內容,所以也叫“皮瑞希節”(直譯為“元宵節”)。
皮裏希節將持續兩天。第壹個晚上是“皮裏奇在家”。先把浸過油的棉花包在壹根幹草棒上,給家裏每個人做兩根油蠟燭,然後把油蠟燭插在壹個盛滿沙子的大盆裏。晚上,壹家人圍著壹個放著油蠟燭的大盆坐著,主人先祈禱。然後叫每個人的名字,知道他們是否在場。然後他們點燃油蠟燭,閱讀經文,祈求上帝的保佑。全家人也看著油蠟燭,互相祝福。儀式結束後,分享節日食物。第二天,人們互相交換新年祝福,並在晚上舉行“墓地皮裏奇”儀式。每個家庭都特意祭祀死去的親人,準備各種食物,以便晚上帶他們去墓地祭奠親人。墓地皮裏奇被點燃後,壹家人跪在地上祈禱:“祖先們,我們不會忘記妳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和妳們偉大的亡靈。安息吧,我們不會辜負妳的遺願,願妳的亡靈幫助我們!”然後,各家各戶的人圍坐在壹起,吃他們帶來的食物。
從皮瑞希節的形成和內容來看,其實質在於贊美火,崇拜火,通過火尋求快樂。很明顯,崇拜和贊美火不是伊斯蘭教的習俗,而是祆教的核心思想。在瑣羅亞斯德教的聖書《阿維斯托》中,火被神化為壹種象征,具有壹系列的社會內容。
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塔吉克人信仰祆教。伊斯蘭教不是原封不動地被接受,而是與瑣羅亞斯德教融合後逐漸被接受。塔吉克人當中的祆教遺跡不僅僅是皮瑞希節,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比如在日食和月食時點燃篝火;孩子出生時,門檻上要放煙花;牧民轉場時,要在棚周圍燃放煙花;病人通過點燃煙花祈求災難,在埋葬死者的夜晚在墳墓周圍點燃燈。
7.祖爾節
“祖吾爾”在塔吉克語中是“引水”的意思。這個節日是壹個農業節日,反映了帕米爾高原的自然環境和勤勞的塔吉克人相應的生產活動。塔吉克人居住的塔什庫爾幹氣候寒冷,居民少,冬天山河封凍,春天來了,就要破冰引水入渠,耕種播種。但是壹家子單獨打水種地是絕對不行的,必須全村壹起出動。祖吾爾節就是在這壹現實基礎上形成的。每逢佳節臨近,都要做壹些準備。隨著春天的到來,要在主航道冰面上撒土(撒土可以加快冰的融化速度)並準備好各種工具。三個節日饢(壹個留在家裏,兩個帶到引水點)也要烤。引水當天,全村人在米拉·福(水官)的帶領下騎馬到引水點參加破冰修渠的勞動。水被引入運河後,人們聚在壹起,用食物進行節日燒烤,孩子們互相玩耍。之後,人們祈禱好天氣和好收成。接著,人們舉行了放羊、賽馬等盛大活動來慶祝分水節。這時,整個村莊充滿了歡樂。
節後開始耕作。這個節日壹度被認為很浪費,被取消了。責任制實施後,不僅恢復了這壹傳統節日,還增加了壹些新的內容,去掉了壹些不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
8.鐵河木祖瓦斯提節
“鐵合木祖瓦斯提”是塔吉克語,意為“播種”或“開始播種”,所以也叫“農事節”。這個節日是在分水節之後。時間是正式播種的第壹天。
過了這個節日,農民們首先要烤熟壹種叫做“Delia”的大米(壹種由碾碎煮熟的大麥和碾碎的奶酪混合而成的大米)。左鄰右舍相互拜祭,前來拜祭的人出門時,婦女跟隨其後,潑水祈福豐收。餵牛的面團(飼料)也揉成犁、犁的形狀,然後象征性地把種子裝飾在口袋裏,請有豐富耕作經驗的老農在地裏播種。播種時妳必須點燃壹支香煙。壹個人撒種,其他人就會把裙子掀得大大的,讓種子掉到自己懷裏,再拿回來。然後請壹位有福的老婆婆坐在地中間,壹個人象征性地圍著她轉圈,把地挖開。然後,人們把留在口袋裏的種子分發給彼此。農耕時期,整個村子彌漫著互助合作的氛圍,人際關系非常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