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龍門石窟的歷史及簡介

龍門石窟的歷史及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壹,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裏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余品。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

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

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

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壹,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

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壹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擴展資料:

奉先寺裏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

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壹尊佛像,通高五丈壹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

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

據龍門山壹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壹年唐高宗和皇後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

有壹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

唐高宗在壹旁誇贊道:“梓童(皇帝對後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

”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裏暗暗高興。

她靈機壹動,立刻抹開了眼淚。

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壹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

”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壹紙,不能流傳千年。

”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

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武則天嫣然壹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於是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又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

準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壹座大佛像。

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

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壹樣。

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幹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

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