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句話叫“好吃但不如餃子”。春節期間,餃子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美味。
春節吃餃子的民俗在明清時期相當流行。壹般餃子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開始。吃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子”與“餃子”諧音,意味著“團圓”和“好運”。
關於春節吃餃子有很多傳說。壹個是紀念盤古創世,結束混合狀態。另壹種是把它作為“餛飩”的諧音,意思是“五谷豐登”。另外,還說吃餃子的民間語言和女媧造人有關。女媧土致人時,黃土人的耳朵因為天氣寒冷,很容易被凍掉。女媧為了使耳朵不被固定,就在耳朵上安了壹個小眼,用壹根細線紮起來,把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這樣耳朵就好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把餃子包起來,用面粉塑造成人的耳朵,用餡(線)包起來,用嘴吃。
餃子已經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目食品。原因如下:第壹,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春節期間,人們吃餃子,這聽起來像“賺錢變寶”。其次,餃子有餡,方便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放進餡裏,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希望。
包餃子時,人們通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包成餡。吃最好的和糖的,來年生活更甜,吃花生的,健康長壽,吃棗和栗子的,早生貴子。在壹些地區,當人們吃餃子時,他們不得不搭配壹些副食來顯示他們的好運。如果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子象征萬事如意;吃三個新鮮蔬菜。象征著三陽開泰。臺灣省的人吃魚丸、肉丸和海苔,象征團圓和發財。
餃子有各種各樣的餡和制作方法。即使是同壹種餃子,也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用粉條肉湯煮餃子。然後連湯帶餃子壹起吃;在河南的壹些地區,餃子和面條壹起煮,稱為“金線穿金錠”。
餃子美食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吃年糕
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
作為壹種食物,年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發現了稻種,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漢代人把年糕稱為“年糕”、“魚餌”、“糯米糕”。古人也有壹個從年糕到年糕的發展過程。公元6世紀,烹飪書《史記》載有制作年糕“白繭糖”的方法,其中說:“米若煮熟煮透,且比杵臼的更熱,則須煮得極熟,才不至於有米粒……”即糯米蒸熟後,煮成米飯,再切成桃核大小。
把米磨成餅的方法也是很早的。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可以證明這壹點。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絲篩過,再加水和蜂蜜揉成堅硬的面團,在面團上附上棗和栗子,再用竹葉包裹,蒸熟。這種糯米糕有中原特色。
年糕多由糯米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特產。北方有糯米之類的粘粒,古代最早推出粘小米(俗稱小米)。這種小米去殼粉,用水蒸熟後,呈黃色,粘粘的,甜甜的,是黃河流域人們慶祝豐收的美味佳肴。
明朝崇禎年間出版的《京師風光略》壹文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會“正月初壹吃小米餅,過年糕”。不難看出,“年糕”在北方是“粘餅”的諧音。
年糕的種類很多,北方的白年糕,塞北農民的黃年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省的紅甲魚年糕。年糕從北到南有不同的風味。北方有蒸年糕和炒年糕兩種,都是甜的;南方年糕除了蒸、炒,還有切片炒、湯煮,甜鹹兼備。
據說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來祭神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食品,而且隨著壹年的過去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壹首詩所說,“人心高,和食作,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
第三,吃餃子
相傳,湯圓起源於宋代。當時全國流行壹種新穎的食物,就是用各種水果魚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好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很有意思。因為這種在鍋裏煮的湯圓會漂浮下沈,所以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在壹些地區改名為元宵。大多數南方家庭都習慣於在春節的早上聚在壹起吃餃子的傳統習俗。據說元宵象征著家人團聚,吃元宵意味著家庭幸福,新年萬事如意。
第四,吃魚
“沒有魚,就沒有桌子”。中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的名字。尤其是在除夕,人們離不開魚。“魚”與“魚”諧音,象征吉祥物,如鯉魚,寓意“利大於弊”;鰱魚,意為“壹年有余”;鱖魚,意為“富貴有余”。這是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情結。起源於原始的魚崇拜。在年夜飯中,魚不僅象征著年年惆悵的吉祥之意,還有壓制邪氣的隱秘之意。早在漢代,門上的鉤扣就是畫家畫的,很多魚都是用來辟邪的。魚形拉手在唐代流行於家門、櫃門、箱門,以示鎮邪之用。這影響了後世的年夜飯吃魚習俗。好像除夕夜的魚是餐桌上的吉祥,餐桌外的消災。只是後壹種功能的隱藏意義逐漸被人們遺忘。
過年吃魚的習俗,在長江以南的很多地區,似乎都有壹種潛規則。魚是宴席上的最後壹道菜,上桌的時候基本不吃。作為吉祥物,寓意“壹年有余”。有的地方,年夜飯吃魚,要把頭尾留到明年(也就是年初),以表達新的壹年“有頭有尾”的願望。放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貴賓或長輩表示尊重;來訪者是個書生,把魚肚對著他,誇他肚子裏有墨水,滿篇文章;來訪者是武將,告訴他魚是指著他的,誇他勇敢大膽,可以當主心骨。還有就是魚端上桌時的擺放。誰是魚的頭,誰是魚的尾?放好之後就不能動了。面向魚頭的人“剪彩”,面向魚尾的人“贊助”;先兩個人喝壹杯酒,然後有魚頭的人動筷子吃魚(所謂“剪彩”),然後大家就可以動筷子了,氣氛熱鬧,充滿了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