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惡實、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粘蒼子、大牛了、牛子、土大酮子、萬把鉤、鼠尖子
漢語拼音 niu bang zi
英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 Achene of Great Burdock
藥材基原 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實。
動植物形態 牛蒡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基生葉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於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藥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關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資源分布 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生態環境 常栽培。野生者,多生於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草地、林邊和村鎮附近。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0-25℃發芽率70%-90%。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墳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播種期南方於秋季8-9月;北方於春季3-4月;夏季赤可播種。如遇幹旱,出苗不易整齊;秋如果太晚,第2年則不能開花結實。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為主。播種前將種子放在30-40℃溫水中浸泡24h,按行株距70cm×50cm開穴,穴深10cm,裕內施腐熟廄肥或堆肥,填壹薄層細土,播5-6粒種子,澆水,覆土3-5cm,稍加鎮壓。每1hm2用種量15-30kg。播後10d左右出苗。育苗移栽法,3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
田間管理 待苗有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補苗,6-7月中耕除草,結合施糞肥1-2次,現蕾前重施1次磷、鉀肥。冬季采培土,保苗越冬。抽莖後培土壅根,防止倒伏。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發病初期噴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褐斑病,5-6月發病,可噴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另有花葉病為害。蟲害有食子蟲、蚜蟲、紅蜘蛛,以及銀紋夜蛾、地老虎等為害。
采收和儲藏 7-8月果實呈灰褐色時,分批采摘,堆積2-3d,曝曬,脫粒,氯將,再曬至全幹。
藥用部位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瘦果長倒卵形,兩端平截,略扁微彎,長5-7mm,直徑2-3mm。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數細小黑斑,並有明顯的縱棱線。先端較寬,有壹圓環,中心有點狀凸起的花柱殘跡;基部狹窄,有圓形果柄痕。質硬,折斷後可見子葉兩片,淡黃白色,富汕性。果實無臭;種子氣特異,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
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
顯微鑒別 瘦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大小不等的類方形薄壁細胞,壁彎曲,多破裂;外被角質層。中果皮厚薄不勻,細胞壁稍厚,棕黃色或暗棕色,微木化;於棱脊處常有小形維管束。內果皮狹窄,為棕黃色的頹廢細胞層,細胞界限不清,為1列草酸鈣方晶所充填。種皮最外為1列棚產太細胞,多扭曲,排列緊密,長75-120μm,直徑10-30μm,壁甚厚,層紋明顯;營養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常頹廢不清。胚乳細胞數列,內含脂肪油。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並含有細小的草酸鈣簇晶,偶見小方晶。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1]。又含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1],絡石甙元(trachelogenin)[2],倍半木質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1]。種子含牛蒡甙[3],牛蒡酚(lap-paol)A、B[4]、C、D、E[5]、F、H[6]。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7]。
理化性質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 (1)取脫脂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溫浸1h,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加入1%三氯化鋁的乙醇溶液,則呈藍綠色。(檢查木脂素類)②取濾液2ml,加入等體積的3%碳酸鈉水溶液,於水浴上煮沸3-5min,放冷,加入重氮化試劑,則溶液呈紅色。(檢查木脂素類) (2)取本品粗粉5g,加稀鹽酸水溶液(pH1.0-2.0)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3份各2ml,置3只試管中,分別加碘化汞鉀試劑、碘化餓鉀試劑、矽鎢酸試劑各1滴,則分別產生白色、棕紅色及白色沈澱。(檢查生物堿) (3)取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綠色熒光。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1.凈制:揀去雜質,篩去泥屑。 2.炒制:取凈牛蒡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黃色並略有香氣,取出,放涼。 3.酒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惡實,采之凈揀,勿令有雜質,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後焙幹,別搗如粉用。
劑型
中藥制藥工藝
藥理作用 1.對腎病變的作用:取5周齡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註射l0mg/kg的氨基核苷(PA),每10天次,連續6天;引起腎病變後反復給予牛蒡甙及甙元。結果表明,牛蒡甙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並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標,顯示抗腎病變作用。但甙元腹腔註射無作用,但經口服給藥則顯未效果。
2.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星形奴興氏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牛蒡提取物能顯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對離體家兔子宮及腸管呈抑制作用。牛蒡甙能引起蛙、小鼠及兔的強直性驚厥,對蛙下肢及兔耳管呈擴張作用,牛蒡甙元有抗癌活性。
藥理學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藥物配伍 1.配浮萍,***奏宣散風熱,透發疹毒,祛風止癢之妙用,用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等癥,麻疹透發不暢諸癥,風熱隱疹瘙癢等癥。 2.配山藥,壹補壹清,清補合法,故宣肺氣,清肺熱,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強,用治脾胃不健,肺氣虛弱,痰濕內生,停阻氣道,以致胸膈滿悶,咳嗽氣短,喉中水雞聲,身倦乏力等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偏於虛者可用。 3.配連翹,並走於上,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祛風止癢,宣透疹毒之力增強,用治熱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癥,癰腫瘡瘍諸癥,風熱癢疹,斑疹等癥。 4.配玄參,相須為用,解毒利咽之功倍增,用治外感發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等。 5.配甘草,用治肺經風熱或肺經郁火,熱毒上炎的咽喉腫痛,如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等。 6.配薄荷,***奏疏風清熱,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風熱。 7.配桔梗,疏風宣肺之力大增,可用治外感風熱,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腫痛等癥。
藥性 味辛;苦;性寒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
功效分類 解表藥
主治 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含漱。
用藥禁忌 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本草經疏》: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 望采納為滿意答案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