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螃蟹的習性有哪些

螃蟹的習性有哪些

了解和掌握河蟹的生活習性,是健康養蟹的基礎。

(1)棲居方式

河蟹喜歡在水質清晰、水草豐盛的淡水湖泊、江河中棲息。其棲息的方式有隱居和穴居兩種。在有潮水漲落的河川或各類水域的岸灘地帶,河蟹往往營穴居生活(圖2-2)。在餌料豐富、水位穩定、水質良好、水面開闊的湖泊、草蕩中,河蟹壹般不挖穴,隱伏在水草和底泥中過隱居生活。通常隱居的河蟹新陳代謝較強,生長較快,體色淡,腹部和步足水銹少,素有“青背、白臍、金爪、黃毛”清水蟹之稱。而穴居的河蟹新陳代謝較弱,生長較慢,體色較深,腹部和步足水銹多,素有“烏小蟹”之稱。

圖2-2 河蟹的洞穴

(2)食性

河蟹為雜食性甲殼類,動物性食物有魚、蝦、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蟲等;植物性食物有金魚藻、菹草、伊樂藻、輪葉黑藻、眼子菜、苦草、浮萍、絲狀藻類、水葫蘆(鳳眼蓮)、水花生(喜旱蓮子草)、南瓜等;精飼料有豆餅、菜餅、玉米、小麥、稻谷等,但在壹般情況下,水草等食物較易獲得,故在自然環境中,其胃內食物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河蟹不僅食量大,貪食,而且消化吸收能力強,河蟹耐饑餓能力強,長達1個月不吃食也不致餓死。水溫在5℃以下時,河蟹的代謝水平很低,攝食強度減弱或不攝食,在穴中蟄伏越冬。

(3)爭食和格鬥

河蟹不僅貪食,而且還有搶食和格鬥的天性。特別是人工養殖條件下,養殖密度大,易發生爭食和格鬥。為避免和減少格鬥,在人工養殖時可采取餌料多點、均勻投餌,動物性和植物性餌料要合理搭配,剛蛻殼的“軟殼蟹”要加以保護(如采取增加作為隱蔽物的水草數量、投餌區應與脫殼區分開等措施),以防止同類互相殘殺。

(4)自切和再生

捕捉河蟹時,若只抓住1~2只步足,它能很快將其足脫落而逃生,並在原處再生新足,新足明顯小於原來的步足,這就是自切和再生的結果,這是河蟹為適應自然環境而長期形成的壹種保護性本能,河蟹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均有自切現象,但再生現象只有在幼蟹進行生長蛻殼階段存在,成熟蛻殼後,河蟹的再生功能消失。

(5)感覺和運動

河蟹有敏銳的視覺、嗅覺和觸覺。特別是嗅覺,該器官為埋在第1觸角的第1節中的平衡囊,屬化學感受器,對外界氣味的變化十分敏感。河蟹的攀高能力很強,特別是在蟹苗和仔蟹階段,由於其身體輕,依靠附肢剛毛上的吸附水,能在潮濕的玻璃上作垂直爬行。因此,河蟹在小水體養殖時,不僅需要添置良好的防逃設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優良的養殖環境和提供優質餌料,只要養殖環境的生態條件好,河蟹就不會逃逸。

(6)對溫度的適應

河蟹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大,1℃以上、35℃以下都能生存,但它們對高溫的適應能力較差,在30℃以上的水域中,河蟹為躲避高溫,其穴居的比例大大提高,特別是蟹種,如長期在30℃以上水域中生活,就容易產生性早熟,因此,池塘小水體養蟹,在夏季必須采取降溫措施(如種植水草、提高水位等)。

(7)對光線的適應

河蟹喜歡弱光,畏強光。在水中晝伏夜出,在夜間河蟹依靠嗅覺,靠1對復眼在微弱的光線下尋找食物。漁民在捕撈河蟹時,就利用河蟹喜歡趨弱光的原理,在夜間采用燈光誘捕,捕獲量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