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大棚蔬菜壹年種植兩茬,壹畝地年收入在三萬元左右;盆栽蔬菜壹年能種植六茬,每盆15元左右,年效益可達十萬元,是普通蔬菜的三倍以上。”聊城市莘縣張魯鎮王樓村的蔣雲超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給記者算了這樣壹筆賬。
家庭利用泡沫箱、塑料桶、花盆、不用的木盆種植蔬菜,是老壹輩壹直以來的傳統,倒沒有特別的,壹畝田分析師家裏就種過,更多算壹種興趣愛好。不過七八年前,溫州媒體報道,有酒店將“盆栽蔬菜”作為菜品銷售。是當地壹家酒樓稱盆栽蔬菜為“農家青菜”,通常三盆盆栽蔬菜可以炒兩盤。“市場上買的菜,放幾天容易不新鮮,這樣的盆栽菜現割現炒,口感更好。”該酒樓負責人方茜茜說。
當然老百姓自行搞盆栽蔬菜,局限還是比較大的,壹般就是娃娃菜、甜菜、生菜、油冬菜等生長周期較短的葉菜類,瓜類種植就不容易搞定。
不過之後“盆栽蔬菜”開始發展起來了,湖南紅網報道,“我們基地盆栽的蔬菜有辣椒、西紅柿、茄子、西葫蘆、絲瓜、苦瓜等。”長沙縣高橋鎮的湖南省園藝所基地技術員周正強介紹,這些蔬菜產量比壹般的蔬菜要高出50%,同時這些盆栽蔬菜是用特殊土壤培育,期間不用任何農藥。
之後壹定範圍內“盆栽蔬菜”越來越熱,新發社發文,即墨市大豐收種植合作社培育的“盆景蔬菜”迎來生產和銷售旺季。合作社采用基質無土栽培技術培育的既有觀賞性,又可食用的盆景油麥菜、生菜、西紅柿、芹菜等產品熱銷省內外市場。
報道提及,“盆景蔬菜”從種子播種到市場銷售,平均周期在2個月,每盆價格在20至30元不等。
關鍵在於能否找準市場
然而,壹段時間之後,壹畝田分析師再看市場,眼看已經熱起來的“盆栽蔬菜”市場,又似乎變得不溫不火了。
“今年整個上半年,公司都沒有種盆栽蔬菜,主要原因是市場消費達不到規模,效益還是比不上花卉。”常州家綠公司總經理助理周靜面對媒體時談到這種不溫不火。
常州笙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應英則分析,壹來價格高,壹盆蔬菜三十幾元,基本上吃壹次就沒有了。除了個別的空心菜、韭菜之類的,剪過壹次還能再長出來,多數葉菜和瓜果類就只能吃壹次。二來盆栽蔬菜品種比較單壹,無外乎番茄、生菜、空心菜這樣壹些品種,對老百姓來說,這有限的幾個品種,根本無法滿足壹日三餐的餐桌需求。
天津日報做了壹個《盆栽蔬菜市場遇難題》的調研:市場上很難見到盆栽蔬菜,壹些市民反映根本買不到。記者調查中發現,雖然有市場需求,但蔬菜種植企業卻抱怨無人購買,不願意生產盆栽蔬菜。
回到蔣雲超的經營上,他介紹,莘縣縣城內兩家大型飯店就是訂了盆栽蔬菜。“現在的面包車已經不能滿足送菜的需要了,我打算買輛廂式貨車。”“除了送到酒店飯館,也有不少家庭戶來買。鮮亮的蔬菜盆栽擺在陽臺上,既是景又能吃。”
壹畝田分析師認為,當然盆栽蔬菜不可能取代大棚蔬菜,也不是每壹個市民都願意花時間在陽臺上種植盆栽蔬菜,但是經營者只需要找到合適的市場,壹個適合自身的細分市場,就可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壹定程度上的發展。關鍵是低成本對接到客戶,可能是酒樓,可能是有陳列需求的單位,也可能是特色經營的淘寶店微店。而通常來說,這類個性化的客戶都會傾向於在網上尋找供應商。
農業人+生意機會=壹畝田!
加入壹畝田(微信公眾號:ymt360)農產品買賣不再難!
壹畝田裏有躬耕農業的種養大戶,也有批發市場的優質買家;
有神通廣大的農產品代辦,也有洞悉市場的企業老板;
有研究農業的教授,也有服務民眾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