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開頭,中間,結尾哪個更火?

開頭,中間,結尾哪個更火?

開頭,中間,結尾哪個更火?

開頭,中間,結尾哪個更火?我來由假日網給妳詳細解答壹下!

哪個熱中段是最熱的階段?

“伏”可稱為“長夏”,“三伏”是初、中、末伏的統稱,是壹年中最熱的季節,出現在每年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伏期間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低,其中最熱的是中伏。“伏”的意思是把藏在炎熱的地方,有警告的作用。三伏期間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低,其中最熱的是中伏。

為什麽中福最火?入夜後(07年7月17),地表濕度變大,地表吸收的熱量多了,散發的熱量卻少了,熱量在地表堆積,於是壹天比壹天熱。進入中音時,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最熱。此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遠大於幹燥的空氣,也是三伏天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盛夏期間(7月27日至8月15),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降氣流使天氣晴轉多雲,有利於日照,地面輻射升溫,天氣更加炎熱。

三伏天吃什麽?

按照中醫的說法,三伏的“蹲伏”是指殷琦被楊琪強行埋在地下。三伏天是壹年中最旺的日子,也是夏季通過食補驅散體內寒氣、治療冬病的好機會。

三伏天吃進補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飲食傳統,各地有不同的進補習俗。北方人認為面食要在三伏天吃,俗話說“三伏天餃子趴在頭上,煎餅攤雞蛋”。在南方人眼裏,“頭上有雞,二腳有狗,三腳有魚,紅棗肚”才是正途。

先說吃雞頭。在我的家鄉湖南,每天早上,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各大飯店都會掛上時令食品“福雞”的招牌招攬顧客,家家戶戶都會把公雞殺了,用生姜和紫蘇烹制。湖南地處亞熱帶,三面環山,北面環水,氣候特別濕熱。古人認為剛啼叫的公雞陽氣最高,有祛濕散寒的作用,所以形成了低頭吃雞的習慣。按照傳統,男人在這壹天吃壹只公雞,可以強筋壯骨,補腎壯陽,消暑解毒。吃了這只公雞的小男孩會長得又高又壯,大熱天也不會得痱子。當他長大後,他會變得勇敢。

“福記”的方法簡單,是壹種可以在家烹飪的滋補食品。首先把公雞宰殺幹凈,切成大塊。註意保留雞胗、雞肝等可食用的內臟。同時將生姜洗凈切片,紫蘇洗凈,控制水分。用老姜做炒公雞的姜其實更好,但是農村大部分都是家裏種姜。為了省錢,也可以從地裏挖壹些未成熟的生姜。姜鮮脆,但隔年遠沒有姜辣,需要多準備。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需要醫生處方。”夏季多吃生姜,能有效祛濕散寒,增強抵抗力。有紫蘇葉和紫蘇葉兩種,在農村房前屋後的草叢裏隨處可見。炒公雞用的紫蘇顧名思義就是紫蘇葉。它的味道比白蘇純正、芳香得多,有發表、散寒、理氣的功效。鍋中加熱少量自己榨的本地茶油,放入切碎的雞塊翻炒。待雞肉略變白時,放入姜片,倒入醬油、白酒、陳醋,放入紫蘇、雞雜略炒至未熟,然後加水,小火燉,撒上適量鹽翻面10分鐘後出鍋,大火出汁。有些做法為了追求更好的進補效果,還會添加另壹種草藥,路邊精,說是可以祛風解毒,滋陰壯骨。但是路邊精有很重的草腥味,會嚴重影響雞肉的口感,所以壹般人都不用。

在我現在工作的湘南,三伏天吃雞的氛圍似乎沒有湘北那麽濃厚。但是這個地方壹年四季都喜歡吃雞鴨鵝等禽肉。在吃雞的選擇上,我們特別看重身體強壯的大公雞。有壹道當地的名菜,稍微文雅壹點的當地人叫“燒雞”,粗野的人叫“騷雞公”。大街小巷的餐館門前隨處可見兩者的招牌,其實是同壹道菜。之所以叫“燒雞”,是因為這種雞的壹般做法和扒雞差不多;之所以叫“騷雞宮”,是因為雞上桌時,公雞的睪丸會放在盤子中間,女主人會給主人享用。每當遇到這樣的場景,我壹直很自信,想吃什麽就吃什麽,難免會產生壹種惡心感。本來我從小就覺得雞肉有股怪味,小時候身體虛弱。家裏人總是想方設法用藥材燉雞來補充營養,但每次吃雞對我來說都是壹件苦差事,我甚至因為抗拒吃雞被不耐煩的媽媽打了壹頓。有了這個陰影,我長大後就再也不碰雞了。

比起三伏天的公雞,三伏天的狗肉更讓人垂涎。俗話說“狗肉滾三圈,神仙也站不住腳”“三伏天喝狗肉湯,冬天可以當被子”。狗肉的美味和滋補味道壹直被廣泛認可。

而且關於吃狗肉的說法很多。以前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狗看家護院。慢慢地,人和狗之間產生了感情,吃自己的狗肉成了壹件難事。於是很多人采取輕松吃狗的方法,把各家養的狗交換宰殺來吃。評價壹只肉狗的優劣,首先肯定是母狗在性別上不如公狗。母狗生下小狗後,營養流失,滋補作用大打折扣。公狗中,大黃狗最好,其次是黑狗,然後是白狗、花狗、麻狗等雜色狗;還有壹種說法是不同年齡的狗滋補作用略有不同,即幼犬補腎,中犬養血,老狗除風濕。雖然這些說法不壹定完全科學,但我始終認為,任何壹個地方能夠廣為流傳的老傳統,即使是空穴來風,也還是有壹定的經驗積累和風土人情的,值得細細品味。

關於狗肉進補,我聽我爺爺說,不能直接用刀把狗殺了,因為狗被割了以後,血會被抽幹,也會導致營養成分的流失。最好用水浸或者吊捆。而且宰了的狗要掛在高處,不能直接掛在地上,因為狗是土生土長的動物,接觸到土地,總會有壹絲不停歇的氣息,受的罪會更多。我的祖父是壹個聰明善良的人,有很多技能,但我從未見過他殺壹只狗。他喜歡給我講這些過去的事情。他說,以前窮人家舍不得殺自家的狗,也沒錢買狗肉,就買了個便宜點的狗頭來滿足自己的饞嘴。都說狗頭上肉多,有“壹個狗頭不如三個羊頭”的說法。

三伏天吃狗肉最經典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切成大塊,炒到水幹了,再燉。壹個大方的家庭通常會叫上朋友,聚在壹起。壹整塊狗肉立在大鐵鍋裏,用柴火竈煮。端上來的時候,滿滿壹大臉盆,十幾個人壹頓飯就把湯全吃完了。壹般煮狗肉的時候,會放幾個綠殼鴨蛋或者土雞蛋壹起燉在鍋裏,叫做狗蛋。這種狗蛋吸收了狗肉的營養,但脾氣沒有狗肉那麽兇。最適合身體虛弱的老人和小孩。孩子吃狗蛋,晚上不尿床。他們夏天不怕熱,冬天不怕冷。

狗肉是壹種很溫暖的食物,幾個冬天就能感受到。只要白天吃狗肉,不管多冷,晚上睡在被子裏都能感覺到溫暖。三伏天那麽熱,為什麽可以吃狗肉?據說在壹年的陽氣高峰期吃狗肉這種熱肉,可以與體內的陽氣相呼應,收到“以陽制陽”的效果,而且三伏天雖然熱,但人體很容易受到暑濕邪氣的幹擾。這個時候吃狗肉可以讓妳全身冒汗,把體內積累的熱量和毒素隨汗液排出體外。

但是凡事都有個限度,三伏天吃狗,我壹直認為適可而止。記得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同村壹個家境富裕的退休老人去世了,葬禮的時候村裏還是很有排場的。那是壹個三伏天,奶奶帶著我坐在老房子門口,看著龐大的送葬隊伍經過。奶奶說這位老人玩得太開心了。前壹天晚上吃了太多狗肉,他受不了了,壹下子就死了。不知道為什麽,二十年過去了,奶奶已經葬在山裏了,我也長大了,但我還是時常想起那壹天。

對於吃狗肉,我壹直是不可或缺的。我從心底裏覺得,把自己的狗煮熟了再殺,真的會讓人難過,偷別人的寵物狗更是卑鄙。我家很多年沒養狗了,也幾乎不買狗肉吃。因為小時候被狗咬過很多次,所以對任何壹種狗都敬而遠之。但我必須實話實說,去別人家做客,正好飯桌上有極好的狗肉,我還是忍不住吃了。畢竟狗肉作為食物真的很好吃,口水不會說謊。

在三伏天,吃甲魚曾經是壹種習俗。龜在我國也叫水魚或腳魚,“龜”和“腳魚”在方言中都發“腳”的音。通常我們開玩笑說誰撿了兩條“腳魚”,多半是因為那個人走路不小心踩到了壹條溝裏,鞋子濕了。其實三伏天吃甲魚的人並不多,主要是因為好甲魚很少見,而且市面上的便宜貨都是養殖的,味道和營養價值都和萬裏野生的不壹樣。據我爸說,他們小的時候,池塘和溝渠裏到處都是烏龜。在炎熱的日子裏,他們都躺在水邊的柳樹上乘涼,但當人們靠近時,他們就會撲通壹聲迅速潛入水中。“那時候甲魚很多,價格便宜,但是味道真的很好。好像汪曾祺先生描述過,以前小孩子吃甲魚的時候,總會準備壹杯茶和濕毛巾,防止嘴巴被糊。想想那只烏龜體內的膠原蛋白該有多豐富!

從小到大沒吃過幾次甲魚,都是在酒席上遇到的。要麽是覺得沒味道,要麽是醬太濃,沒留下什麽好印象。最近好像聽說夜宵裏開始流行吃小烏龜了,不知道味道怎麽樣?但是總覺得小烏龜被吃了很可惜。

當然,三伏天,吃紅棗燉肚片、豆角燉豬蹄也很受歡迎,大多是為女性設計的。在我們那裏,豬肚和豬腳是女婿送給丈母娘的首選禮物,因為這意味著祝願她永遠擁有美麗的容顏。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這些食物在什麽時候吃,怎麽吃,有什麽效果,並沒有什麽具體的規定。現在我們很幸運的生活在這樣壹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不用吃什麽,不用數公歷等日子!

但是我是多麽喜歡這些三伏天啊!通過美食和傳統,我們不僅可以享受到口福的快樂,還可以在這個飛速發展和迷茫的時代,體會到壹種不變的、具體的、充滿煙火氣的快樂。這才是人活在世上應該有的色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