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白唇竹青蛇/紅尾竹蛇/紅尾竹絲/白唇樹魁
棲息地:樹棲,常見於水邊的灌木叢中。
成人尺寸:2-3英尺。
適宜溫度:22-32度。
活動時間:晚上。
外貌特征:青綠色,腹部淡黃色,側面無紅白紋,尾褐色。
食物:嚙齒動物、鳥類、樹蛙、小蜥蜴。
食欲:壹般
氣質:神經質,好鬥。
毒性:血液毒素,壹般有毒,很少致命事件,但傷口處理不當是危險的。
繁殖:胎生,生下25條幼蛇,10。
2.白眉的
全長1m,重1.5kg,頭部比較大,與頸部明顯區分,吻部短、寬、圓。後腦勺的鱗片呈脊狀,鼻孔較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棕灰色,有三排大圓斑。每個圓斑的中心為紫色或深褐色,外圍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腹部是灰色的。
3.灰藍色平尾海蛇
身材修長,體長200 cm,體重0.5-1.5 kg。身體前部呈圓形,從背部到尾部逐漸變平。蛇的背部是青灰色的,從頭到尾有51-68條青灰色的黑色寬條紋環繞在蛇的周圍。腹部呈黃色或橄欖色。住在海邊,特別喜歡河口。擅長遊泳,離水時笨拙,呼吸時將自己拋出水面,換上新鮮空氣後潛入海中,有趨光習性。主要以鱔魚為食。胎生,壹次產3-5條蛇。海蛇是壹種神經毒蛇,主要含有神經毒素,能麻痹被咬動物的橫紋肌,嚴重時可致人死亡。分布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島沿海地區。印度半島沿海地區有外國。
4.五步蛇
又名蘄蛇、湛蛇、棋盤蛇、仰鼻蛇。
主產區:廣西、廣東、貴州、湖北、湖南、臺灣省、福建、安徽、江西、浙江、四川。
行為特征:蛇頭呈三角形,吻端上翹,故名尖吻蝮。全身背部黑褐色或棕褐色,體粗而短,尾短而尖,鱗短而尖,側扁,俗稱“佛甲魚”。背部有壹排由尖角連接的方形斑塊,中間有1排20多個方形斑塊,八字兩側有深褐色條紋,背部、眼後至頸部有黑色條紋。腹面乳白色,腹鱗中央和兩側有大黑點。身體粗壯,全長壹米左右,可達兩米,重達數公斤。
生活習性:生於山地丘陵,溪旁、溝旁的巖石下或雜草下,村屋附近或柴禾堆中。動作比較慢。通常是把頭扭成壹個圈,頭靠在中間,吻尖朝上。萬壹打擾了頭,頭就看著聲音的方向。雨天比較活躍,晴天前期活動量不大。它藏在暗處,在清晨或黃昏時出來。斑點和落葉都是暗投的,不容易被發現。它有滅火的習慣,看到火會主動攻擊人。如果不被打擾,它不會主動攻擊人。產卵,雌蛇有守護蛇蛋的習慣。因其毒腺大,毒牙長,屬於管狀牙的範疇,毒性很大。如果人被咬傷後得不到及時治療,往往會有生命危險。
5 .金環蛇
又名:金甲帶、佛蛇、金甲、金報應、金包鐵、玄南鞭、金蛇等。
形態特征:頭卵圓形,尾極短,略呈三角形,尾端鈍而略扁,全身有幾條明顯的黑黃相間的棱紋。黑環紋幾乎和黃環紋壹樣寬,黃環紋體有23-28個環,尾有3-5個環,背鱗光滑***15排,背中央有65438+。
生態習性棲息於丘陵山區,常見於潮濕地區或水邊。他們害怕光。白天,它們經常把頭埋在肚子下面,但晚上非常活躍,捕食蜥蜴、魚、青蛙、老鼠等。,並能吞食其他蛇和蛇蛋。它們性情溫和,行動緩慢,毒性非常強烈,但不主動咬人,不產卵,5月底產卵,每枚產量可達60枚。
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江西、雲南等省;國外有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老撾、緬甸等國家。/
6。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科和眼鏡王蛇屬的唯壹壹種蛇。分布於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
眼鏡王蛇又名山蛇、山暴、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鼓頸、吹蛇、山簽等。
眼鏡王蛇是壹種劇毒蛇,體長120-400厘米,體重2-8公斤。生活在從平原到山區的樹上,經常出現在山澗附近,在森林村落附近也有發現。它壹般藏在巖石縫隙或樹洞裏,有時也能爬樹,往往後半部纏在樹枝上,前半部懸空或擡起。日夜活躍。
眼鏡王蛇毒性極強,是中國最兇猛的毒蛇。當它受到驚嚇和憤怒時,它的脖子扁平擴張,可使身體前部直立1/3,突然襲擊人和動物。毒性為“混合毒”,壹條成年蛇依次解毒300多毫克,對人畜危害極大。
眼鏡王蛇有帶凹槽的牙齒,橢圓形的頭和腫脹的脖子,但沒有眼鏡蛇般的斑紋;它與眼鏡蛇的明顯區別是在頭頂鱗片後面有壹對大的枕葉鱗片。眼鏡王蛇的體色為深黑色或深褐色,有40-54條窄而淺的橫帶,只有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的線狀斑紋。
眼鏡王蛇產卵,壹般在6月份,每次21-40,最多的時候50多。
眼鏡王蛇的肉有疏通經絡、祛風除濕的作用,味道鮮美,受到美食家的青睞。而且眼鏡王蛇的皮可以用來制革,制作高級工藝品。所以是中國重要的經濟蛇之壹。
7.銀環蛇
全長1000 ~ 1800 mm有門牙的毒蛇。背部為黑色或藍黑色,有30 ~ 50條狹窄的白色或乳黃色條紋;腹部表面是骯臟和白色的。後腦勺呈深褐色,枕後有淡淡的倒“V”形斑點。背部不凸起,尾端鋒利。頭部呈橢圓形,與頸部沒有明顯的區別。背部有9片大鱗,無頰鱗,上唇鱗為7,2-2-3。背鱗光滑,覆蓋15行,背線中間脊鱗擴張成六邊形;腹秤203 ~ 231;肛鱗完整;尾巴下面的刻度是單線。
8.最初的矛頭
形態特征:頭長為三角形,約為其寬度的1.5倍。脖子後面有很多細密的鱗片。吻部較窄,兩鼻之間的鱗片較小,中間隔著幾塊較小的鱗片。在左右眼的鱗片之間有壹橫排14-16個小鱗片。鼻鱗和頰窩鱗前緣之間有1-幾個小鱗。體長約1米,背部顏色為棕色。背部中線兩側有平行的深褐色條紋,從左至右連成壹條鏈,腹部灰褐色,斑點最多。它是夜間活動的。
9.球形斑蝥
斑蝥的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臺灣省、東南亞北部和南亞。
棲息地:陸地。林地,草地,農業區。
成人尺寸:3-5英尺
適宜溫度:23-32度。
活動時間:晚上。
外觀特征:底色為灰色(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和淺粉色(印度和斯裏蘭卡),布滿灰色大圓形斑點,最外層為白色,中間為黑色。
食物:嚙齒動物
食欲:壹般
性情:性情不穩定,受擾時會擴張身體,發出呼呼聲,具有攻擊性。
毒性:極強,以血毒為主的混合毒,世界上最毒的蛇之壹。
10.舟山眼鏡蛇
總長1000 ~ 2000 mm壹條有切齒的毒蛇。背部為黑色、黑褐色或深褐色,無或有數條白色或黃白色的窄橫條紋,在幼蟲期更為明顯。受擾時,前半身直立,頸部扁平擴張,露出頸背上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斑紋的各種裝飾性變化。腹面汙白,頸腹部有灰黑色寬橫斑,前方有兩個黑點。頭部呈橢圓形,與頸部沒有明顯的區別。後腦勺有9個大鱗片。無頰鱗;上唇有7片鱗片,第三片最大。它在進入眼眶前會切開鼻鱗。在下唇的第四和第五鱗片之間嵌有壹小塊鱗片。背鱗光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 ~ 182,肛鱗完整或對分,尾下38 ~ 53對鱗。
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和重慶東南部,包括臺灣省和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