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每到端午節,大家都吃粽子,賽龍舟。但是妳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嗎?來和我壹起看看吧!

?1,源於紀念屈原?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午節、午節、夏節。它原本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因為如此,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為人所知的著名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開創了“楚辭”的風格和“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2.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的始祖伍舉,以正直諫而聲名大噪,所以他的後代在楚國也名聲大噪。伍子胥壹家在楚被迫害,去了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打敗楚國,北遷齊晉,南服越人,拜項國公。

吳王夫差繼位後,伍子胥認為應該壹舉消滅越國,但夫差被艾博壓服,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給伍子胥壹劍,自殺。子胥憤而自殺,留下遺言,要家人在他死後挖出他的眼睛,掛在東門上,看著越軍滅了吳國。

吳王夫差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被越王勾踐滅了,夫差羞於在陰間見伍子胥。他舉起劍自殺前用白布蒙住了眼睛。

由於伍子胥的遺體沈入錢塘江的時間早於屈原,所以壹些文獻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與屈原無關。

?3.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親。

曹娥(130—143),東漢上虞人,五月五日受其父曹旭迎接(韓丹春所撰《曹娥碑》中說:“五月五日,我隨時迎接吳郡。”“吳郡”就是“伍子胥”的意思)淹死在順江裏,屍體好幾天不見蹤影。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

17天後,他也於5月22日投河自盡。五天後,曹娥的屍體浮出水面,懷裏抱著他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

後來,他居住的村莊改名為曹娥,悼念他父親的河流是曹娥河,並修建了寺廟來安慰他的孝心。

還有壹個傳說是,曹娥在5月5日投河自盡,沒有調查他父親的溺水時間。

?龍舟賽?

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龍的船。這艘船的船頭就像壹個高高的水龍頭,船的側面和腹部被塗上了不同的顏色。龍的大小不壹,槳也不壹樣,有六對、十二對、十七對、五十二對。如果進入的方式相同,那麽龍舟的大小壹定是壹樣的。如果是新船,還必須舉行儀式。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因楚人不忍與賢臣屈原分離,死於江中,許多人劃船追趕相救。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直到洞庭湖消失。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人們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吃布朗?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角粟”、“筒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在端午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壹般都是前壹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

粽子起源於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勸說楚國失敗後,知道國家要亡了。他不想活在世上,希望用自己的死來喚醒楚王,於是毅然投河自盡。人們知道了他的良苦用心,就往河裏扔米,希望河裏的魚蝦不要再破壞屈原的身體,於是就衍生出了後來吃粽子的習俗。如今,包餃子、送餃子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聯系親朋好友的壹種方式。

?戴香包?

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在端午節時會制作幾個香囊供孩子們掛在上面,這被稱為“抱午”。端午兒童佩戴香囊後,既有避邪驅疫之意,又有點綴頭部之風。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

?掛ai?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戶戶都要掃庭院,把菖蒲和艾條放在門眉裏,掛在堂屋裏。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

?掛著荷包和五顏六色的絲線?

給孩子紮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有祈求納吉的美好寓意。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呂”,又稱“長命呂”。它的意義在於鎖住孩子的生命,避免疾病和流行病的入侵傷害孩子。古人認為孩子壹旦上了鎖,就可以平安長大,不會有災難。長壽鎖更多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掛五色絲繩,以避邪。所以傳統上,五色絲綢織成帶銀鎖的繩索,纏繞在孩子的手臂上,祈求辟邪、祛病、延年益壽!

這五色繩也是有講究的,所以壹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綁好,不然就沒用了,而且五色繩也不能隨意折斷或者丟棄,只能放在自家院墻的排水口,等端午節下大雨的時候隨雨水沖走。

端午節有二十多種名稱,如端午、端陽、崇武節、崇武節、當五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長節、普傑節、龍舟節、玉蘭節、屈原節、午時節、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午時節、元宵節、五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