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壹些網友的評論,都是好評。的確,這部電影無論是題材、拍攝還是後期制作都非常出色。其實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給這個浮躁的影視圈帶來了新的感覺。他告訴觀眾,這是壹部真正簡單的、能打動人心的好電視,這是壹部能給人良好教育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更多的是在談論這部電影帶來的味覺刺激和鄉愁,我壹定和大家壹樣的感受:看到熟悉的家鄉美食,我壹定會開心的點頭:“就是它,就是它!”我不禁感到心潮澎湃,甚至想大聲喊出來,讓周圍的人都圍過來,感受和我壹樣的發現和驚喜;當我看到其他陌生地區的美食時,我在心裏贊嘆這種智慧,我不自覺地流下口水,下定決心,以後壹定要去這個地方感受壹下這種原始的美妙。應該是,壹部美食題材的電影,如果不能引起食欲,那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所以我不打算講了,我講壹些聯想之外的想法。
看了七集,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個地區的某道菜,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通過飲食這個話題來窺探中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態度,這是每個人都有感受和體會的。它不是介紹美食的電影,也不是宣傳地方風味特色的噱頭,而是壹種純粹質樸的精神。我覺得這些制作人不僅要走遍世界各地,還要面對各種復雜的環境,甚至會在過年的時候留下來拍唱片。支撐的力量不僅僅是食物的力量,而是壹種渴望探索和發現中國人精神氣質的渴望。我不禁肅然起敬。
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13億人口靠自然和土地養活。無論今天的工業科技多麽發達,中國社會都離不開土地、農民和樸素的精神和欲望。個人認為,他的想法無非是努力工作,有個好收成,壹家人可以團聚,其樂融融;作為壹個國家,正是這幾億個平凡的願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梁。
其實看完壹集,回想內容總覺得很丟人。“誰知道每壹粒糧食都是辛苦的”這句詩,從小就會背,但不經歷田頭的辛苦,恐怕永遠也不會明白這句話的含義。最起碼,影片告訴我們,以後吃飯壹定要有壹顆敬畏之心。當妳品嘗海參等海鮮時,妳應該知道潛水員工作的危險性,當妳吃藕時想到挖藕人的辛苦,明白這可能是漁民吃魚時等待數月的幸運結果。
其實有壹種接觸自然的生活體驗是幸福的。小時候,父親總是讓我去農村住壹段時間,體驗壹下生活。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什麽是生活,把電視,幹凈的廁所,沒有蚊子的夜晚誤認為是美好的生活。年紀輕輕就被這些現代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我錯誤地把這種俘虜當成了壹種享受。現在我明白了父親當初的良苦用心,但為時已晚。我沒有壹個接觸自然的童年,這註定是壹個不完美的人生。我父親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深深懂得齊腿深的土意味著什麽。
我們這壹代人,至少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救贖的,而我們的下壹代,連壹個叫他們去農村體驗生活的父親都沒有。我們生在高樓裏,不知道鄰居的熱情,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知道合作的精神,不知道選擇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想法無時無刻不在摧殘著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擁有父母那種背對黃天,面朝大地的單純嗎?我們還能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
想起了普利策獎得主王澍提出的問題“20年後我們還能自稱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壹切都不是中國的。”是的,我們甚至拋棄了養育了我們幾千年的土地,把自己關在鋼筋水泥的“殖民地”裏。在鋼鐵怪獸牢籠中的妳我,連找到自己原本面目的勇氣都沒有。
我還是壹個有著大師級設計師夢想的學生,但我必須思考這個問題,努力尋找答案。
全劇結尾說得好:“不管是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都不會忘記仰望天空。”只有看著每壹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真誠的微笑,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和智慧。苦難是壹種磨煉,是上帝的恩賜,收獲是壹種喜悅,是大自然的饋贈。
在最後壹集中,張貴春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壹個答案。住在高樓裏,我們真的無法找回真實的自己。大自然永遠是無私的。只要妳願意投入她的懷抱,她壹定會敞開心扉,給妳最溫暖的擁抱。
想起以前寫的壹句話:“如果土地是母親,那麽中華民族就是壹個集體的俄狄浦斯民族,在男人堅強的外殼裏有壹顆溫柔善良的心。”我們有這樣的性格。只要我們願意拿回來,就會有屬於我們的明天。我心中的悲傷大於死亡。我鼓勵自己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