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冬至夜有什麽講究

冬至夜有什麽講究

壹、吃餃子

在我們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的節日習俗。吃餃子,又稱吃“捏凍耳朵”,源於漢代的壹個傳說。當年張仲景在長沙做官,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

他非常難過,就讓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煮熟,然後撈起來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裏煮熟,施舍給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後,耳朵就都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就模仿這做“捏凍耳朵”吃,後來就稱它為“餃子”。

二、吃餛飩

冬至吃餛飩,最早流行於南宋。相傳宋高宗趙構非常愛吃禦廚做的餛飩,因為有壹次餛飩沒有煮熟,有人就要送這位禦廚去大理寺治罪,但因為只有這位禦廚會做餛飩,趙構就赦免了他。後來餛飩的制作方法就流傳到民間,品種和花樣越來越多,每逢冬至節時,家家戶戶都包餛飩吃,從而有了“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三、九九消寒

冬至壹到,就進入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每九天分為壹個“九”***分9個“九”嗎,數到81天時,便是“九盡桃花開”。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飲食習俗,在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還有十種不同的內容,但都壹次火鍋,壹般都是涮羊肉,這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很盛行。

四、吃羊肉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以後,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壹個好的兆頭。

五、吃湯圓

冬至節吃湯圓的傳統習俗,在明清時代就已經約定俗成。尤其是在江南壹帶,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著家庭的和諧與吉祥。

六、吃赤豆糯米飯

相傳,***工氏有個兒子,作惡多端,最後在冬至這壹天死去,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壹天煮赤豆飯吃,用以驅邪避鬼,防災祛病。

七、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壹節氣非常重視,在當地流傳著壹句俗語:“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都會在冬至這天晚上喝冬釀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美好生活的壹種寄托。

冬至的相關歷史習俗文化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是壹年之中白天最短的壹天,也是夜晚最長的壹天。冬至節的蘊含最為豐富,節俗最為眾多,因此還有很多別名,也叫冬節、長至節、短至節、賀冬節、壹陽節,還有亞歲、肥冬、喜冬等稱謂。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壹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冬至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