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端午節的“屈原情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比較有影響。那麽,屈原為什麽會成為端午節的主角呢?其實這和後人對屈原人格的認可有很大關系。
關於屈原生平的詳細而重要的記載是司馬遷的《屈原列傳》、《賈生列傳》和劉向的《新序》、《解氏》。這兩篇文章很清楚地解釋了屈原的結局。前者說:“所以石懷投汨羅而死”,後者說:“所以他投汨羅而死。”比如對照賈誼的《吊屈傅園》,“聽得屈原Xi,我沈聲咯咯。創湘流,敬刁先生。”學界普遍認為屈原死於自沈。至於屈原自沈的日期以及之後的情況,則來自於壹些民間傳說。
比如:【梁】吳郡《續和》:五月五日,屈原死於汨羅。楚人哀悼它,每天都用竹筒貯米,向它潑水。漢朝建武中期,我在長沙回歐洲的時候,突然看到壹個自稱三閭博士的人,說妳來看祭祀真好。但是它經常被龍偷走。可以塞印楝葉,紮五彩絲。這兩件事也是小龍害怕的。回到他的話。世人用五色蠶絲和印楝葉做粽子,都是汨羅的遺風。
蘇軾《屈原廟賦》:“生不可力爭強諫,死猶可望其轟動而轉行。茍宗國的顛覆,我也獨愛余九生。”屈原長期徘徊於袁、項之間,日復壹日面對故都,已去多年。"他被銀澤銀行釋放,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在無可奈何之時,我選擇了“五·五”這個邪惡的日子沈入汨羅江,希望用自己的毀滅和死亡喚醒麻木而荒誕的君王。
聞壹多在《人民詩人屈原》中寫道:唯有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節日,“與中國人民壹樣古老”,可見它與中國人民的生活是多麽密不可分。只有中國人民願意把這麽重要的節日轉給屈原,可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多麽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屈原死後,中國人民才不得不把他的名字嵌入壹個與他無關的節日,可見人們是如何離不開他的。端午節是人民的節日,屈原和端午節的結合證明了屈原是和人民結合在壹起的。
歷史是無情的,也是公平的。作為壹個在當時不被人們重視和理解的歷史人物,屈原特殊的經歷和歸宿使他獨自“享受”了壹個節日(端午節)。他獨特的創作使他成為壹門學科(楚辭或屈學)――這是屈原、屈原模式、屈原現象的獨特的永恒魅力。
從中國不同時期對端午節的各種稱謂可以看出:端節、普節、崇武、端陽、天中、天長、五月、女媧、紫龍、詩人、女兒、娃娃、端午節。、木蘭節、賞白節、解宗節、宗保節、午節、艾節、端午節、崇武節、午節、夏節,考慮到中國很多地方的端午習俗歷史甚至比屈原還要悠久,端午節的起源顯然不在屈原。前幾天在紫竹院水邊看到20多個大學生,身著漢服,面朝南,在水邊吟詩悼念屈原。系上彩色絲帶,在船上比賽。“穿漢服過端午節”,聲稱這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且不說楚國的屈原不可能穿漢朝的衣服,就算穿了屈原穿的衣服。這場鬧劇不僅會再次曲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還會讓人有所感悟。
聞壹多說:“幾年前誰先謊稱端午節始於屈原?我欽佩他至高的智慧。。。。。。這個謊言裏有無限的真理。”這個謊言很可能出自南朝人吳筠,他的《續齊之和》是唯壹的史料。“五月,屈原死於汨羅,楚人哀悼。每天,大米被儲存在竹筒裏,並在水中獻祭。漢朝軍事建設期間,長沙回歸歐洲。白天,我突然看到壹個自稱三閭博士的人,他說:“看到犧牲真好。但經常被苦龍留下偷走。如果今天有什麽好處,可以在上面放上印楝葉,用彩色的絲綢系上。這兩件事也是小龍害怕的。“照他的話來說。世人以五色絲、印楝葉做粽子,皆是汩汩之遺。”但是,讀過中國文學史的人都知道,《續和》不過是壹部關於鬼神的奇書。雖然描述了當時的市井生活,但不可信,因為其中包含的段子比真實史料還多。
在中國的不同地方,端午節紀念的各族英雄有很多。其中有詩人屈原和越王勾踐,他們創造了龍舟比賽來練習水軍。此外,還有為父報仇的伍子胥、清貧守節的介休、影響深遠的西域富博將軍馬援、反對篡位的諫官、投江祭父的孝女、忠貞不屈的大理白族姑娘白潔、勇敢的西雙版納傣族王子寶兒、 壹個苗家的屠龍者,這些人物的傳說,無論是出於時間,還是出於旁系會議,都是為了給端午節增加壹些趣味,絕不是真實的原因。 聯想到如火如荼的超女比賽往往在端午節舉行,而且去年還真有老“玉米”在演出現場給春春送餃子的事,看來我們要賦予端午節新的文化內涵了:端午節是“超女”的節日。
在中國各地,端午節的名稱和紀念對象不同,因此習俗也不同:人們最熟悉的是吃粽子和賽龍舟。長江流域的人們至今仍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在江浙壹帶,家家戶戶都掛壹尊鐘來驅邪,所以按鐘捉鬼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掛壹片艾葉、菖蒲驅邪也是同樣的意義;給孩子香囊以辟邪避災;還有綁著彩色長命繩和泡泡的猴子。流行於貴州的端午節習俗,稱為“遊萬病”。
可見,端午節作為壹個節日,並沒有確定的意義。所有地區和民族都可以賦予它自己的意義。甚至在今天,很多人還能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繼續解讀端午節。但是捉鬼驅邪比較迷信,屬於糟粕。只是把端午節理解為壹種民俗。如果非要給它講壹些“傳統文化細節”,那就牽強了。那些把端午節當成中國傳統文化縮影的人,只會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神話”變成壹些無聊故事的大雜燴,把中國傳統文化弄得不倫不類。
其實中國的節日本來就沒有更多的“文化”內涵。中國的老百姓過著艱苦的生活,他們經常吃不飽,所以他們每隔壹段時間就想出壹些節日來吃壹頓打牙祭,讓孩子們玩得開心。不用說,在新年期間,我們也有在春天開始吃春餅,在端午節吃粽子,在中秋節吃月餅,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在夏天的至日吃面條,在臘八粥的習俗。
端午節不就是吃粽子嗎?這和屈原沒有關系。就算河裏的魚真的不吃粽子葉,老百姓也不願意把好粽子扔到河裏去祭奠他們根本不認識的詩人。
“端午節的域名。用3萬美元從韓國人那裏買來的cn”免費送給了屈原的家鄉。不知道秭歸縣的領導用了會不會覺得有點熱。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相連,“五”也是正數,所以端午節也叫端午、崇武、端陽、中天等。這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必備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
紀念屈原。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之和》和北周《荊楚之時》的記載。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了。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絲綢粽子來驅蚊。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紀念屈原的理論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