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僅22歲的曹原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當選當年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排名世界第壹。為什麽他能夠讓國內外很多優秀的科學家成為《自然》雜誌的封面人物?我們得從他的研究方向說起。
曹淵,1996出生於四川成都,年輕時隨父母移居深圳。由於在深圳接觸到更多更新的東西,他從小就喜歡科學雜誌。當壹般人需要十幾年才能完成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時,他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所有的課程。即使在高中,我也經常問老師回答不了的問題。
12歲,沒有地方學習研究,就在家裏建了壹個實驗室。通過電子元件的反復拆裝,在普通人看來是如此無聊的遊戲,卻成了他主要的娛樂方式。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這裏人才濟濟,英雄輩出。即使如此,他仍然是最聰明的壹個。
在少年班學習期間,他還被英國牛津大學選中,受邀做了兩個月的研究實踐。大三畢業時,他不僅獲得了第33屆郭沫若獎學金,還去了麻省理工學院繼續讀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他做了壹個重大決定,把石墨超導技術的研究作為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
在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還處於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雖然世界上科學家不計其數,但近百年來壹直停滯不前。處境如此艱難的研究領域,是他求學路上的首選。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憑借出色的研究技能,打破了這壹領域的僵局,為物理學的研究打開了壹扇新的大門。
曹淵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曾經不被同學理解,經常被同學嘲諷。或許是每壹個天才的共性。他壹點也不在乎同學們的嘲笑,而是沈浸在自己的研究中。面對壹次次的失敗,他並沒有感到氣餒。相反,他認為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沒有和平對待失敗的壓力。因此,他變得越來越沮喪。在壹次次失敗的教訓中,他壹次次積累經驗,找到了壹次次實驗失敗的關鍵。最後,他成功了。
科學的發展是在無數次失敗的教訓中發展起來的,科技的進步是在科學家壹次次失敗的實驗中取得的。2018年僅22歲的曹原,成為最年輕的以第壹作者身份在Nature上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者,而且還壹次性發表了兩篇文章。他的成就是很多科學家壹輩子都無法追求的目標。他的成就在世界引起轟動後,得到了“怪人”的稱號,這既是對他成就的認可,也是對他能力的褒獎。
曹原在《自然》上發表論文後,在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他的研究在石墨烯研究停滯了107年之後,開啟了物理學發展的新領域。世界各地都對他的研究成果表示了感嘆和稱贊,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學也為他的科研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進入自己的學校繼續研究,創造更多的科學價值。
更神奇的是,美國為了挖人,邀請他成為入籍公民。但曹淵知道自己的初心,友好地拒絕了美國的邀請。他說:“我是中國人,以後會留在中國。”聽了他的這番話,無數中國人無不為他喝彩,因為在感受到榮耀之後,能夠回到最初的起點,而不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所迷失,這對於想要追求更高平臺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在曹原心中,回國留在母校培養更多的中國留學生取得優秀的科學成就成為他的信念,而他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壹信念。
標簽
少年上學的時候,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論》經常縈繞在我們耳邊的是少年強,少年智,少年富。現在,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曹原,以自己的實力贏得了中國科學界年輕壹代的認可,這不僅是他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