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養殖技術:
首先,選擇要清空的池
黃鱔天生溫潤,避風,避光,怕驚。因此,網箱養殖應選擇陽光充足、避風、水源方便、外界幹擾少的池塘,面積3-5畝,水深約1.5m,水位相對穩定。放養鰻鱺種前,應對池塘進行徹底清洗,並用生石灰100-120kg/畝進行消毒,殺滅水中有害微生物,改善底質。
第二,保持架插入和釋放間隙
網箱面積1.5-20㎡,材質為聚乙烯網布。它是壹個長方形的六邊形盒子,高度為1.5m,長寬依池塘而定。網箱設置在池塘中央,四角用竹子固定,四邊用竹子捆綁,竹子與四角鉸接,使網箱漲水時能漲,落水時能落。罐籠下沈深度約為1。Om,且網箱上緣高出水面0.5m,防止黃鱔逃逸,並做好日常管理浮標。籠子的總面積不應超過池塘面積的50%。1鰻魚種放養前,先將網箱放入水中,讓部分藻類附著在網箱上,避免鰻魚體與網摩擦造成的傷害,同時在網箱中放養水花生、水葫蘆、油草等進行繁殖。
較快的水生植物為鰻魚苗的放養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水生植物的覆蓋面積為80%-95%。如果水生植物生長緩慢,可適當施用肥水寶或尿素促進生長。肥水寶有利於培養肥而活潑、嫩而爽口的良好水質,有利於提高鰻鱺苗的成活率,提早開始進食。
三、鰻苗放養關
目前黃鱔的苗種來自野生苗,籠捕最好。所有捕獲、捕撈和肛門發紅並患有腸炎的鰻魚都應堅決消滅。壹般黃鱔苗的體色最好,即背部暗黃,有暗褐色斑點的黃鱔苗,其次是青色黃鱔,灰色黃鱔不適合做鱔種。放養時間:上半年為4-7月,氣溫20℃-25℃,6-7月為最佳放養期。溫度超過30℃會影響鰻種成活率,鰻種規格為每公斤20-40條。下半年宜將當年繁殖的鰻鱺苗放養,越冬後作為來年的苗種。放養時壹定要分箱,同壹個籠子大小要統壹。每籠應壹次性放養,放養密度為每㎡1-2kg。放養前用參草丹20mL/m3+金維素20g/m3的水浸泡幼苗20分鐘,修復體表粘液並殺菌,以提高幼苗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提高幼苗裝箱後的成活率,提早開始進食。
第四,餵養和訓練
新放入籠子的鰻鱺品種必須經過馴化和飼養。方法:放養前3天不投餵黃鱔,待黃鱔正常活動後開始夜間投餵。選擇蚯蚓、小雜魚、貽貝等。,黃鱔最喜歡哪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然後每天逐漸提前投餵時間,直到正常投餵。這壹階段可在餌料中摻入仙風、利胃散、金胃素等保健藥物,以提高鰻魚苗的整齊度。黃鱔形成良好的攝食習性後,可以在黃鱔餌料中慢慢添加人工顆粒飼料,采取先少後多、逐步適應的方針,逐步提高人工飼料的比例。最終比例控制在1斤鮮餌和1-2斤飼料,每天投餵兩次,最好是早上6-7點,下午5-6點。每天的總投餵量壹開始是按鰻鱺體重的2%-3%計算的,後來逐漸增加到6%。逐步餵養是最好的餵養方式。在市場上買的新鮮小雜魚等新鮮餌料,在投餵前壹定要洗凈,同時每公斤新鮮餌料要用lmL浸泡消毒半小時,殺滅致病菌。
動詞 (verb的縮寫)日常管理
黃鱔網箱養殖用水要有壹定的肥度,透明度控制在15-20cm之間。過於清澈的水色會影響黃鱔的生長。為改善水質,提高池塘利用率,應及時在箱外套種鯽魚、鰱魚、鱅魚、草魚,鯽魚套種還可消除黃鱔的敵害。平時經常觀察,定期檢查箱底。如果發現死鰻魚,應該及時撈出來。壹旦籠子破了,鰻魚生病了,要馬上修理治療。夏季高溫期,鰻魚進食量大,排泄量大,水質容易腐敗。現階段應以水質控制和防暑降溫為主要措施。每天及時清除殘留餌料,必要時清洗網衣,換水時換底水。對於壹些水質差,底部老化,沒有水可換的地方,妳應該經常使用海中寶李強。
凈化水質。箱內的水生植物也要經常去除老化部分,以促進新草生長,增強水生植物的凈水功能。到了秋天,水溫開始慢慢降低,水草開始衰老。因此,應及時撈出老化的水生植物,留出1/7水面晾曬,以增加水量,改善水質。冬季水溫下降,水生植物老化腐爛,養殖密度增加,水質惡化,導致黃鱔免疫力明顯下降。因此,越冬前在魚餌中添加適量的金維素等藥物,提高魚類的抗病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在越冬期間,使用強毒凈、神草丹、解毒王等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海中寶凈化水質的工作也不容忽視,以確保。
黃鱔安全越冬。
六、科學防病。
在黃鱔養殖過程中,必須堅持“未病先防,未病先治,防重於治”的十二字方針,經常口服護肝顆粒金維素等保健藥物提高魚類免疫力,定期使用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口服殺菌、驅蟲藥物進行防病治病。
鰻鱺發病的原因有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養鰻池原因:新建成的養鰻池壹段時間沒有用清水浸泡,水質不穩定,馬上放生養鰻,導致養鰻不能快速適應,生病。或者老鰻塘長期不幹凈,腐殖質過多,水質惡化,為病菌大量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水溫突變:黃鱔適宜在15℃-30℃的水溫下生活。由於鰻池面積小,水溫晝夜變化大。在炎熱的夏季,水溫有時會達到40℃以上,經常會出現鰻魚“被燙死”的現象。此外,由於養鰻池需要經常補充淡水,換水過多導致水溫突變,影響養鰻生長。例如,當水溫急劇下降4℃左右時,鰻魚很可能會引起“感冒”。天氣突變
也會誘發疾病。
(3)有害物質超標:高溫季節,投餵量大,鰻鱺大量排泄,池底沈積大量有機物。有機物的分解會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氣,造成缺氧。有機物被強制厭氧分解,產生大量氨氣、硫化氫、沼氣等有害氣體,同時厭氧菌大量繁殖,感染鰻魚引發疾病。
(4)飼養技術造成的原因:黃鱔喜歡吃新鮮的餌料。如果扔不幹凈或腐爛的飼料,會導致黃鱔生病。如果投餵量不足或投餵不徹底馴服,黃鱔會自相殘殺。
(5)用藥不當:黃鱔是壹種無鱗魚,其生理特性和抗藥性與有鱗魚有很大差異。如果消毒劑和浸泡藥物刺激性太大,會破壞黃鱔體表的粘液,體質和免疫力下降,容易讓有害細菌侵入體內,引發疾病。口服用藥的預防應以保健藥物和中草藥為主,從增強黃鱔體質和免疫力的角度進行預防。
七、疾病診斷。
黃鱔該病的主要特征是:活動異常、表皮局部出血和發炎、體色變藍變黑、攝食量減少或拒食。目測是檢查鰻鱺疾病的主要方法之壹,同時需要現場觀察和詢問。
(1)實地觀察:病鰻往往瘦弱,體色發黑,行動遲緩,獨自從洞中遊出;部分黃鱔在池中表現出不安的狀態,上躥下跳,瘋狂遊動或相互纏繞。這可能是由有害物質引起的癲狂或腸道寄生蟲病。
(2)體表檢查:及時取出病鰻或死鰻,依次從頭、口、眼、體表、鰻尾仔細觀察。很容易看到壹些大的病原體,比如水黴菌;小病原體,肉眼看不見,但根據疾病的癥狀。
待鑒別,如鰻魚體青黑色,口充血,肛門紅腫,多為腸炎;鰻魚外表面局部充血、發炎,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紅斑。嚴重者表皮呈漏鬥狀腐爛,為紅皮病。由外爛人,為印疾;體表部分或全部覆蓋泥膜,為泥拖癥;白色材料與舊棉絮,經常水模具等。
(3)內臟檢查:解剖鱔魚,取腸,從前腸向後腸切開,觀察是否有寄生蟲及腸內容物性質是否正常,然後用水沖洗汙物和糞便。如果腸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色,則為腸炎。肝腎充血腫脹,顏色為黑色、白色或雜色,為肝腫大。
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鰻魚經常會爆發綜合性疾病,所以在確診疾病時,壹定要仔細觀察,科學診斷,找出主要癥狀,再對癥下藥。
八、疾病預防與控制
1,狂病
病因:放養密度過高,鰻鱺體表分泌的粘液加速了水中微生物的分解,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使鰻鱺因缺氧而躁動不安,相互糾纏,幼苗受到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體質變弱,生理機能紊亂。
引起的。
流行時間:多在春末夏初天氣不穩定的時候。
癥狀:病鱔不吃食物,有時病鱔在籠中如箭般快速遊動或纏繞水生植物,肌肉顫抖。水清時,可見病鰻呈“S”或“O”形掙紮,身體僵硬,體表粘液減少,無明顯外傷。
治療方法:將0.5mL濃戊二醛(相當於0.5ml強毒精+1g金維素)噴於盒內,每日1次,共2-3次。同時,每公斤飼料中加入金維素5g+百毒顆粒5g+幹寶顆粒5g,口服,每日2次,連用5-7天。
預防:苗木入箱後,用0.5mL+濃縮戊二醛+1g金維素噴灑在箱內消毒,每天壹次,持續1-2天。
註意事項:用藥時,先用清水將盒內水生植物潑開,再將稀釋後的藥液潑開,再用清水沖洗幹凈。
2、紅斑出血性疾病
病因:天氣不穩定,養殖密度高,水質惡化嚴重,魚類免疫力下降,大量細菌引起的細菌感染。
流行時間:多在氣候不穩定的季節交換期或9月中旬至冬季的成鰻繁殖期。
癥狀:體表布滿形態各異的血斑,有時會出現全身彌漫性出血,尤其是腹部。嚴重者,病鰻全身布滿溶血性紅血斑,口腔出血,肛門腫脹,肝腫大發黑,膽囊腫大,腹部充血。
處理:每立方米水用0.5毫升濃戊二醛和0.5毫升消毒凈在箱內噴灑消毒,每天1次,共2-3次。同時,每只ks飼料添加金維素3g+菌毒滅顆粒4g+超級紅毒2g,每天2次,連續5-7天。
預防:常用外用王度、參草丹、濃縮戊二醛等進行消毒。,而口服菌毒苗顆粒和金維是及時的。
元素,百度顆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