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水做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
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麽)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壹般的標準了。
即使又曬幹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因此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麽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曾經壹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
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裏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遊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壹般人沒什麽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裏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裏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聖人的心預備了。所以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到達千裏遠的地方;如果沒有壹條壹條的小溪匯合,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於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裏的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壹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擴展資料:
壹、作者生平
1、早年遊學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於五十歲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
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壹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壹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2、中年入秦
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 。
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註,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註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增加。
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3、帝王之術
據《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二、作品出處: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避漢宣帝劉詢諱稱為孫卿。
年五十,始遊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令。
以後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蘭陵縣有荀子墓)。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全書壹***32篇,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壹貫主張是壹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壹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後王”。
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荀子》壹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百度百科-學不可以已
百度百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百度百科-勸學
百度百科-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