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飲食
飲食壹般是壹日三餐,用餐時間在7點左右,午餐在12左右,晚餐在18左右。農村的早餐在八九點左右,午餐在十三四點左右,晚餐在20到21點左右。面粉和大米是大多數家庭的主食,而玉米、大豆、小米和紅薯則成為人們改變口味的輔助食品。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購買熟食。早餐品種有面條、油條、油餅、芝麻餅、豆腐、豆漿、餛飩、粥、面包、羊雜湯等品種;午餐以饅頭、燒餅、包子、餡餅、餃子、米飯為主,家裏壹般會準備兩到四個炒菜。晚餐以饅頭和面條為主,輔以粥或湯。壹般有幾個炒菜,很多家庭的飲食和午餐差不多。主食的品種雖然變化不大,但是顏色很多,賣的人滿大街都是。風味獨特的食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蔬菜品種主要有芹菜、黃瓜、番茄、菜花、韭菜、青椒、茄子、白菜、土豆、洋蔥、冬瓜、菠菜、蘿蔔。肉類品種以豬肉、雞肉、牛肉、羊肉為主。魚、肉、蛋、奶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農村居民午餐和晚餐也有菜吃,壹些相對富裕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接近城市居民。
第二,服裝
1988之前的人多穿中山裝,材質多為化纖面料,顏色多為灰藍色。1990之後的西服很多,服裝面料有化纖、棉麻、純羊毛、純棉、絲綢。內衣包括腈綸、滌棉混紡、棉秋衣、秋褲、毛衣等。1995之後,純棉內衣和三重保暖內衣逐漸取代晴綸內衣和毛衣成為主流,穿羊絨內衣和束腹內衣的人數與日俱增。2000年以後,人們在註重服裝多樣化的同時,個性化和高檔化更加突出。許多中青年男性在春秋季節穿西裝打領帶,而老年人則喜愛寬松合適的休閑裝、運動裝和中山裝。牛仔褲、文化衫、t恤依然是男生女生的首選。雖然女裝以西式為主,但風格各不相同。追求個性風格的女性喜歡穿緊身衣、短裙、罩衫、短褲、各種連衣裙、旗袍。冬天穿棉衣棉褲的人減少,穿羊毛(絨)襯衫棉褲的人增加。大衣主要有棉衣、呢子大衣、羽絨服、風衣、皮衣等。
第三,發型和配飾
1988之後,禿子減少,平頭、開叉頭、背脊增加。女性編織品較少,馬尾、齊耳短發、燙發更受歡迎。進入9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留著長發披肩或年輕的頭(俗稱懶人頭)。長發夾板、拉絲、離子燙發在城鎮女青年中很流行,壹些青年男女把頭發染成黃色和紅色。
女人戴項鏈、戒指、手鐲、耳環、手鐲等。男士主要佩戴戒指、領帶、領結、徽章和領帶夾。裝飾品由金、銀、玉、水晶、白金、珍珠、塑料、金屬和玻璃制成。
第四,生活
大部分城鎮都是以建築為主,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裝修。隨著國家房改政策的深入,福利分房取消了,所有的房子都商品化了。縣城建成了龍山小區、環秀小區、玫瑰園小區等壹批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管理規範的住宅小區,大部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單元,面積不等。居民住宅的發展趨勢是住房面積逐漸擴大,追求裝修美觀,農民新房舒適方便。
農村住房以平房為主。1990之後,新房裝修繼續,結構和布局也有變化。使用水泥鋼筋鋪設地梁、前樓、鋁合金門窗、高檔地磚的人越來越多。有些富裕戶把平房變成樓房,是模仿城市建築設計建造的,壹般兩三層,多建在村莊或街道邊上。
五、與
進入80年代後,操作簡單、功能齊全、材料優良、環保衛生的家具開始進入家庭。沙發(皮、布、高檔木材)茶幾、衣櫃、組合櫃取代了原有的傳統家具,低檔壹套2000到3000元,中檔壹套5000到6000元,高檔壹套10000元以上。縣城和農村居民普遍安裝了閉路電視和電話,使用了VCD和DVD家庭影院,壹些家庭安裝了電腦並接入了互聯網。在制冷和供暖方面,縣城居民多使用空調、太陽能和集中供暖,農村則使用電風扇、煤爐和地暖。燃氣具方面,縣城居民使用天然氣竈燃燒管道天然氣或液化氣,部分使用電磁爐、電飯鍋、電烤箱。為了凈化環境,大多數家庭都使用抽油煙機和排氣扇。農村用的是蜂窩煤爐和空心爐,有條件的居民也用電或液化氣。在倉儲方面,壹些居民使用冰箱和電冰櫃。條件較好的家庭用上了洗衣機、洗碗機、豆漿機、飲水機、消毒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