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二人轉,有四功壹絕,四功就是唱扮舞說,壹絕就絕活。
唱是最主要的,唱二人轉唱二人轉,必須得會唱,那麽唱什麽呢?是唱歌麽,當然不是,二人轉的唱,是指牌子。也就是二人轉的調,其中有十大主調——胡牌文武報、紅糜四翻靠。這些主調是最常用的,除了這十大主調還有上百個曲牌。除了二人轉範圍內的曲牌,有的還會融入京劇裏的西皮二黃、黃梅戲、評劇、山東呂劇的曲牌,這都是根據需要使用的,並不是為了雜而雜,甚至有的還會加入歌曲,例如《杜十娘》裏的煙花嘆。
扮就是指扮相,二人轉的兩個人壹般都是壹醜壹旦,旦角(上裝)負責漂亮,醜角(下裝)負責襯托。而且二人轉中極少有特定人物的扮相,因為“千軍萬馬,就看咱倆”,這也是二人轉的特色,有人物的跳入跳出,所以少有固定人物扮相。旦角畫妝很麻煩,也很精致,俗稱“包頭”。醜角就是怎麽醜怎麽化,紅臉蛋,小花臉那種,畢竟是田間地頭的藝術,現在看來,像鬼壹樣……後來有了專業院團之後,大部分的下裝都是類似小生的扮相,很漂亮,不“低俗”。
舞就是指二人轉的舞蹈動作,比如雲手、臥魚、圓場……反正我就知道這點,總之就是二人轉表演過程中的壹切舞蹈動作。
說是指說口,壹般都是由下裝來說,上裝作陪襯,有點兒像相聲裏的捧逗。但是這個說,並不是開頭提到的那種說,這種說是為唱服務的。有的時候是過渡,有的時候是為了調節氣氛,有的時候是為了演員休息。過渡是為戲服務的,有些戲呢,由於壹板三眼的詞,很難唱明白,這時候就需要壹段小說口來解釋明白,有句話叫“唱戲不講,等於胡嚷”;調節氣氛的很常見,比如小帽《小拜年》中的壹段:少給老拜年。壹般下裝都唱“老給少拜年”,然後上裝攔住,說妳唱錯了,下裝就說了:那年我去妳家,我剛進門妳爹就給我磕壹個。上裝解釋道:那不是吃假藥吃的麽。還有壹些在戲裏的說口,有的時候真是為了休息,這也是江湖藝人的智慧,有的戲很長,很吃體力,這時候下裝就會犯壹個小錯誤,把戲停下來,說兩句逗悶子的話,然後再接著唱。現在專業院團的戲把大部分的說口都取消了。
絕就是指絕活,什麽是絕活呢?絕對不是翻跟頭耍雜技,二人轉中的絕,指的就是扇子和手絹,扇子有各種花,最常見的就是軟腕子花、硬腕子花之類的;手絹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所謂的“八角巾”,這種八角手絹,可以說是二人轉獨創的,有的人說王忠堂發明的,有的人說是馬力發明的。總之,是二人轉獨創的。
這三種呢都是二人轉演員在演,而且唱腔都是二人轉的唱腔,單出頭就是壹個人唱,從頭唱到尾,大部分都有人物的跳入跳出,也有少部分的從頭到尾只去(飾演)壹個人。
二人轉是兩個人唱,有人物的跳入和跳出。
拉場戲是兩個人以上,也許有的人聽過這種說法,壹個人是單出頭、兩個人是二人轉、三個人以上是拉場戲。這種說法不完全對,因為拉場戲也有兩個人的,而且區分二人轉和拉場戲並不能看人數,而是看形式,拉場戲每個演員都只去壹個人,沒有人物的跳入跳出,道具基本上都是實物道具,扇子手絹也要看需要,如果不需要,就肯定沒有。
二人轉的戲從結構上來看,壹般分為梁子戲和譜子戲。梁子戲中的梁子,就是樹幹,壹個故事的大致過程,比如《西廂》,這就是典型的梁子戲,有可能看了十副架唱的《西廂》,但是都不太壹樣,就拿裏面的《觀花》來說,那花園到底有什麽花,沒個準譜,有的還有養魚塘,這和《小王打鳥》裏的王美蓉觀花可以串著來,反正也不影響劇情發展。譜子戲就是照譜唱,壹般的拉場戲都屬於譜子戲,還有改革後的《水漫藍橋》,甚至連說口的詞都規定好了。
相信真正喜歡二人轉的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其實這也反應了江湖藝人的不易。以前唱的正戲都很長,因為太短了收不上來錢,而且長有長的好處,比如下午的時候趕到了壹個村子,在老鄉家裏唱戲,唱到了晚上,自然就有住的地方了,那麽故事就是那麽短,怎麽才能長呢?這就看藝人的智慧。
先說西廂,西廂的故事很簡單,其中有壹段小紅娘拿著崔鶯鶯寫好的信,給張君瑞送去,其實沒有多長的路程,也就四五分鐘就能走到,但是就這麽壹段,就能唱壹兩個小時,而且全用抱板唱,相當於京劇中的快板。那麽唱什麽呢?放心,有的唱,小紅娘走過的任何壹個地方,都貼著對聯,每個對聯交待壹遍,就連廁所都有兩副對聯,進了屋子裏,墻上全是畫,挨個接待,現在的版本已經精簡到了四十二幅畫了,以前有多少,誰知道呢。
爛盤道也是,現在很少能聽到《盤道》了,但是還有《李翠蓮盤道》,怎麽個故事呢,很簡單,唐僧取經路過李翠蓮的家,想化齋飯,李翠蓮也信佛,看到唐僧來了,就跟他簡單聊兩句,就這麽個故事,那麽爛就爛到了這閑聊中,閑聊嘛,什麽都能聊,和大綱鑒差不多。
藍橋也是如此,現在把藍橋拆成了《頭本藍橋》、《二本藍橋》和《水漫藍橋》。頭本藍橋裏有婚喪嫁娶的習俗,這詞基本上不算太多,水漫藍橋主要講故事,詞也不多。最靈活的,就是二本藍橋,二本藍橋主要講的是酒色財氣,凡是關於酒色財氣的事兒,都可以往裏加。我們壹般把故事的結局叫做“底”,那麽這藍橋就是,唱個沒完,永遠也唱不到底。
二人轉由於紮根黑土地,有很多戲很露骨,比如《密建遊宮》,古代有“扒灰”壹說,就是指公公和兒媳有奸情,二人轉就把這類戲叫做“掏灰耙子戲”,也叫“掏耙子戲”,也不限於是不是僅僅和兒媳了,反正有那事兒的,就叫掏耙子戲。這類戲還真不占少數,而且以前的跑場,還真就特別多的人喜歡聽這類的。像《馬寡婦開店》、《宮門掛玉帶》、《西廂》等等。其實我還真覺得這些戲沒什麽,因為戲中的唱詞是自動分級的,為什麽呢,因為舊時期的藝人都跑過堂會,那麽堂會肯定就是壹大家子人在壹起聽,如果有成年人點了開店,妳說妳唱不唱?唱,但是還有孩子呢?妳怎麽辦?這種堂會叫做“祖孫窯”,所以這些寫戲詞的很聰明,有句話叫“似秀不秀、含而不露,有點勾當,全在裏頭”。他們把戲詞寫得很含蓄,小孩子聽不懂。打個比方,《西廂》裏有句唱詞叫“棒槌花要會石榴花的蕊,石榴花蕊染上了棒槌花的漿”,怎麽樣,是不是秒懂了?但是小孩子是絕對不會懂的,聽完之後最多就是問大人,啥意思,尷尬的是大人們。這麽寫也是為了能多唱幾塊戲,因為堂會不是那麽好唱的。唱堂會得先了解這家人,比如有個寡婦,那妳肯定就不能唱“開店”。有公公和媳婦的,就不能唱“遊宮”。
雖說這種方式很好,但是演員在表演的時候,為了灑狗血,壹般會加入大量的葷口,這種的就不太合適了,現在提倡的綠色二人轉就是把那些本不該有的去除,但是二人轉終究應該是二人轉,不應該是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