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甘寧二年(895),奉天縣設甘州。
2年(1913),贛州改為贛縣。
贛縣也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甘陵,中國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帝和高宗皇帝李治,位於贛縣。
“贛州文房四寶”——鍋盔、掛面、豆腐幹、脆皮面風味獨特,還有辣椒醬、豆瓣醬等多種中國名小吃。
到了夏天(約公元前21 ~ 16世紀),據龔宇九州,它是永州的領地。
商(約16 ~ 11世紀)仍屬永州。
殷末,是壹片曖昧之地。
西周(約11世紀~ 771年)屬王姬。
西周亡,被狗占。
東周時期(公元前770 ~ 256年),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旱地屬於秦國。
秦孝公十二年,全國設41縣,旱地初步設好縣。
因該縣有壹個拜天的好域而得名,城池就統治在這個縣的東濠疇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 ~ 207)秦統壹天下,設三十六郡。
京畿之地,有文史(文史是管轄京畿的官方名稱,也是行政區名稱),濠州郡歸文史管轄。
秦末,項羽分為兩部分,即雍國和鹹陽以西的濠州縣,稱王張寒。
西漢(公元前206-25),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建立雍國。
第二年(前205年)遷至中壢縣。
(高祖)九年(前198),巴郡復歸內史,濠疇郡屬之。
漢景帝二年(前155),取右文史,治京西之地。
後又分為右文史西部,封主(主原為秦官名,漢用其名),濠州郡屬之。
漢武帝元年(前104年)改為遊府峰,濠州縣自此歸屬遊府峰。
王莽新朝(9 ~ 23),濠州縣改名為易浩。
東漢建武初年,易浩更名為濠州縣。
建武六年,浩疇縣被廢,並入池陽縣(池陽縣境內包括涇陽、禮泉、贛縣等。),當時由秘書左鳳儀管轄。
三國時期(220 ~ 265),池陽歸魏,原屬鳳儀縣。
中期以後改為扶風縣。
西晉(265 ~ 316)武帝初年,扶風郡改為秦國,統治池陽。
晉惠帝元康,把池陽以西的土地壹分為二,然後設郡。秦漢時位於城南2裏,屬京兆郡管轄,後被秦國改屬京兆郡。
東晉十六國(317 ~ 420)處於割據局面。
這壹時期行政體制無常,濠疇縣壹度被撤銷。
旱地壹直歸先秦、後秦等國管轄。
南北朝時期(420 ~ 589),旱地分屬北魏、西魏、北周管轄。
北魏太祖初(424年後),改池陽為伊寧縣(今縣東部分地方),屬永州鹹陽縣,濠疇縣復為扶風縣。
孝文帝太和十壹年(487),磨溪縣位於知止縣西部,因縣位於古墨以西而得名。
西魏時,鹹陽縣分為伊寧縣和伊寧縣。
濠疇縣、磨溪縣屬武功縣(扶風縣廢)。
此時旱地仍屬三郡。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年)前,縣改為秦縣,仍屬縣管轄,濠州、磨溪縣屬武功縣。
建德二年(573),秦縣廢,並入鹹陽縣,縣屬鹹陽縣。
建德三年(574)入磨溪郡,磨溪郡又為扶風郡。
隋(581 ~ 618),文帝十七年(597),改漠西為尚義縣(尚義有現在永壽縣的地位)。
十八年(598),改伊寧為禮泉縣(今仍有本縣以東之地),又分良縣。
此時旱地仍屬三郡,屬京畿永州(鹹陽、扶風等郡廢棄)。
楊迪大業三年(607),廢域並入尚義縣。
當時,旱地屬於東部的禮泉縣、西部的尚義縣和從李詠地區遷來的京兆縣。
唐朝(618 ~ 907),漢高祖武德二年(619),設禮泉郡,城由太子徐隋莊陵城統治,在今縣城東北6裏。
宋代長安誌位於奉天西北6裏,地址不考。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除冀州,濠州隸屬永州。
貞觀八年(634),廢應置周琦祁陽縣。
貞觀二十壹年(647),廢濠疇、祁陽,歸尚義郡。
五代(907 ~ 960),道路壹等廢。
開平元年(907年),侯亮太祖升任贛州為微生軍,統領由京兆府遷來的永州所屬的奉天、濠州等五郡。
唐同光元年(923)後,微生軍被伐,復為甘州,領奉天壹郡,調京兆府。濠疇郡屬鳳翔府。
明朝長興元年(930),濠疇也屬京兆府。
後期的晉、漢、周都是前代建的。
北宋時期(960 ~ 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奉天縣仍屬贛州管轄,濠州縣仍屬京兆府管轄,至至道三年(997)歸陜西道統壹管理。
熙寧三年(1070),撤銷贛州,奉天、濠疇劃歸永興軍路。
熙寧五年(1072),奉天縣艾州人,領壹縣。濠疇縣改為鳳翔府。
元豐元年(1078),臺州廢,奉天歸京兆府。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恢復贛州,接管奉天、濠州兩縣。
屬於鳳翔府沒變。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贛州改名永州,劃歸歡慶道,轄奉天、濠疇、永壽、武功、禮泉五縣。
金(1128 ~ 1227)唐太宗天惠六年(1128),金攻取陜西各縣。
天惠八年(1130),晉國將軍遷至乃州,後與宋朝結算十余年。
金代初建京兆府路,屬艾州。
嚴敬燕田亮德三年(1151),改周勇為幹州,領四郡(即奉天、濠疇、禮泉、武亭(武功)。
元(1271 ~ 1368,1271年前稱蒙古),太祖鐵木真二十二年(1227),滅西夏,甘州歸蒙古。
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至元二十壹年(1284),奉天、濠疇兩郡相繼廢,其版圖並入甘州,州牧親民。
當時永壽歸贛州,贛州還轄永壽、禮泉、武功三縣。
贛州在元仁宗(1312)前面,去陜西上栗中書省安西路;仁宗後屬豐原路,由安西路遷來。
明代(1368 ~ 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豐原道改Xi安府,甘州屬之,仍通三郡。
嘉靖三十八年(1559),葛荔泉縣直屬Xi安府。
此後贛州僅領永壽、武功兩縣。
清朝(1644 ~ 1911),明初。
清雍正三年(1725),甘州直屬陜西外交部,故稱“直隸州”,仍轄永壽、武功兩縣。
民國二年(1913),贛州改為贛縣,隸屬關中道,不再管轄永壽、武功兩縣。
16年(1927),郭敏* * *成立,廢道直屬陜西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立行政督察區,乾縣隸屬陜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賓縣)。
民國30年(1941),贛縣由二等縣編為三等縣。
1949年5月,贛縣解放,屬陜甘寧邊區賓縣區。
1950年5月,陜西省改組為九個專區,乾縣劃歸寶雞專區。
6月,1956,10,寶雞地區撤銷,改為直轄省。
1959 1月,贛縣、永壽、禮泉統壹,縣名贛縣,省直管。
1961年10月,恢復原三郡舊制,改幹郡為鹹陽地區。
1968年9月,該地區變更為地區,權屬不變。
1984,市管縣,鹹陽地區改稱鹹陽市,幹縣歸鹹陽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