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目前養蝦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目前養蝦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港溫農耕國家原始傳統的粗放型農耕模式是壹種依靠自然生產力提供產品的生產模式。北方稱之為港灣養殖,南方稱之為“魚_”,即利用沿海港灣、支流、荒灘、窪地,人工築堤、造閘、開溝、分灘儲存海水,利用潮汐漲落吸引潮汐接受苗、魚、蝦、蟹混合養殖。管理很簡單,池子不清,不投餌,收益率低。從十幾斤到幾十斤,廣種少收有利可圖。近年來,這種養蝦方法逐漸被池塘養殖所取代。

(2)人工生態系統養殖是在港灣養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依靠自然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加強人為幹預,如消滅害蟲、施肥、移植餌料生物、或補充餌料等。,努力培育適合對蝦生存和生長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群落和水質環境)。在低養殖密度下,努力發揮水體的自然生產力,大大減少了水汙染和蝦病。維持水體中合理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投入少、成本低的運行中獲得穩定的養殖效益。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在幾十甚至上百公頃的大型養魚港口對蝦養殖中使用了這種方法。隨著對蝦生產的發展和集約化養殖水平的提高,已經轉變為中小型池塘養殖。近年來,由於蝦病的爆發,許多半精養池塘已經廢棄。在這些廢棄和閑置的池塘中部分采用、改進和發展這種養殖模式,也是防治蝦病和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徑之壹。

(3)半精養中型池塘是指在潮間帶或潮上帶,面積為幾公頃的長方形池塘,通過潮差、機械提水或兩者兼有的方式供水,以人工投餵為主,輔以施肥繁殖或移植生物餌料。中國就是這樣養蝦的,每公頃面積約1.500斤,最高可達3000斤。

(4)網圍養殖,又稱半貯養殖,屬於半集約化養殖類型。即在潮差大、風浪小、底硬的潮間帶(壹般在低潮區),修建高1 ~ 1.5米的石壩或混凝土壩,壩頂用高於大潮最高水位的尼龍網支撐,形成半壩半網的池塘,投餵對蝦。其優點是可根據潮差自動換水,水質好,節約提水動力。缺點是池塘難清理,餌料易丟失,安全性差。這種養殖方式在日本田本縣曹天地區最為流行,每公頃產量約4500公斤日本對蝦。中國青島嶗山1987,用土壩代替混凝土壩,修建了壹個半堤半網的蝦池,每公頃產蝦4500公斤,但由於安全問題沒有堅持下來。

(5)小型池塘曝氣養殖是集約化養殖的壹種低級形式,即利用面積小於1公頃、水深大於2米的小型室外土池,通過機械提水、曝氣器曝氣或循環水等方式維持良好的水質,主要依靠人工投餵養殖。投資大,產量高,壹般每公頃產蝦3000 ~ 7500公斤。這種方法較早在中國臺灣省和東南亞(如泰國和印度尼西亞)進行。近年來,海南、廣東、山東、天津等地結合當地特色創造性發展,取得了較高的產量和效益。如山東省東營市、濱州市自1998以來,通過開荒、挖塘、築塘相結合,利用滲出的高鹽水,補充淡水,增氧養蝦,減少了蝦病,每公頃最高產量達4500多公斤。

(6)工業化程度高的精耕細作,也叫超級精耕。是指利用先進的工業控制手段,在小水體的水泥池中進行高密度養殖的壹種生產模式。如日本鹿兒島式,在潮間帶上建造圓形水泥池,單池面積1000 ~ 2000 m2,雙底,上下鋪設20 cm厚的砂層,供日本蝦生活。海水從池塘表面切向進入,推動池塘水旋轉流動,多余的海水從池塘底部滲出。並有規律地通過水池中央的圓柱形排水管網,池底的汙水從下面與之相連的汙水孔排出。這種培養方法產量高,可達1.5 ~ 3 kg/m3。美國的跑道蝦池和中國以前嘗試養對蝦的蝦苗池都屬於這壹類。2001,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參照日本養鹿模式,利用面積500 m2的水泥池,加蓋塑料大棚,增加渦旋設備和增氧設施,養殖南美白對蝦和對蝦,取得了37500kg/ha的高產。超集約化養殖模式由於投資大、能耗高、技術要求高,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大面積推廣。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農業出版社《綠色發展與綠色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