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牛鞭效應的對策和措施有哪些?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麽是牛鞭效應,它是如何產生的。根據原因,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這裏有壹些信息供參考。恰好我們在研究供應鏈。市場營銷過程中的需求變異和放大現象,通俗地稱為“牛鞭效應”。指供應鏈中從最終客戶到原供應商的信息流,由於信息不能被有效享受,信息被扭曲並逐漸放大,導致需求波動越來越大。\x0d\二。牛鞭效應是營銷活動中常見的高風險現象,直接加劇供應商的供應和庫存風險,甚至擾亂制造商的計劃和營銷管理秩序,導致產、供、銷混亂。解決牛鞭效應問題是企業正常營銷管理和良好客戶服務的必要前提。鑒於牛鞭效應的巨大影響,學術界和工業界多年來壹直在積極研究它。根據斯坦福大學李小良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牛鞭效應有以下四種成因\x0d\ 1多重需求預測\x0d\不同供應鏈位置的企業在預測需求時,會包含壹定的安全庫存,以應對不可預測的市場需求和供應商可能出現的供應中斷。當供應周期很長時,這個安全庫存的數量將非常重要。例如,某美國計算機制造商預測某計算機的市場需求為654.38+萬臺,但它可能向中國的供應商訂購654.38+065.438+00,000臺的零件;同樣,中國計算機零部件供應商可能向其供應商訂購654.38+20萬套原材料。以此類推,供應鏈各個節點的庫存會壹步步放大。此外,壹些預測方法會系統性地扭曲需求。以移動平均法為例,前三個月的趨勢是每月增長10%,第四個月的預測也將在前三個月的平均基礎上增長10%。但市場增長不是無限的,總有壹天實際需求會減少,兩者之間的差額就變成了庫存過剩。如果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都采用相同的預測方法,並根據優勢客戶的預測需求更新預測,這種系統性的放大作用將非常明顯。\x0d\2批量生產/訂購\x0d\為了實現生產和運輸中的規模效應,廠商往往以積壓壹定庫存為代價,批量生產或采購商品,以換取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當市場需求放緩或產品升級時,成本往往巨大,導致庫存積壓、庫存過期,或兩者兼而有之。比如筆者管理的壹家加工設備機箱小供應商,直到宣布倒閉幾個月後,生產積壓下的幾種機箱才用完,主要是因為量產。\x0d\3價格波動與促銷\x0d\廠家經常推出各種促銷措施進行促銷,結果買家大量購買,造成部分積壓。這在零售行業尤為明顯,使得市場需求更加不規律,人為加劇了需求變化的幅度,嚴重影響了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轉。研究表明,價格波動和促銷只能提前實現未來需求,最終整個供應鏈中沒有人能從中獲利。\x0d\4非理性預期\ x0d \ x0d \如果某種產品的需求大於供給,並且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壹段時間,那麽制造商可能會給供應商比實際需求更多的訂單,這樣供應商就可以分配更多的產品給它,但同時也傳遞了虛假的需求信息,導致供應商曲解市場需求,從而過度生產。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逐漸平衡,壹些訂單會消失或被取消,這將導致供應商庫存過多,供應商更難判斷需求趨勢。供應商來不及摸清實際需求,又變成了“計劃趕不上變化”。這種現象在2000年前後的電子行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整個供應鏈大受打擊,庫存和產能大量積壓。上面提到的思科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x0d\\x0d\ III。解決牛鞭效應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鞭子盡量縮短,這樣造成的變化不大。通過高效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減少牛鞭效應,直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實現實時響應客戶需求的理想狀態。高效的集成供應鏈被認為是解決這壹問題的最有效武器。然而,壹些傳統的模式必須改變,以實現真正高效的運作。因為通過分析,管理學家認為問題不在於供應鏈有沒有被管理,而在於沒有通過新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配送和庫存管理方法上。\x0d\傳統上,由於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都是自主管理庫存,都有自己的庫存控制目標和相應的策略,相互之間缺乏信息溝通,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需求信息失真和時滯,使得供應商無法快速準確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主要問題發生在對用戶需求快速響應的整個供應鏈上。供應鏈中的所有活動都要同時進行,而傳統的庫存和配送管理思路顯然不能滿足這壹要求,必須從這兩方面來解決問題。壹種全新的供應鏈庫存管理——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首先在國外出現,正在成為避免制造業“牛鞭效應”的突破點。VMI和RMI(零售商管理庫存)與傳統庫存管理完全相反。庫存不是由自己的企業管理,而是作為供需雙方共同管理的“第三方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