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嬰幼兒生長發育中常見的問題,其中大部分是2歲以下的嬰兒。腹瀉的高發期是每年的6-9月和6-6月。由於寶寶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足,飲食、溫度變化、蛋白質的過敏、病毒和細菌感染都可能導致寶寶拉肚子。
嬰兒的正常排便次數
新生兒——4個月大,寶寶每天排便2、3次左右;
5個月-1歲,每天兩次左右;
1歲以後,每天約1 ~ 2次;
寶寶壹天大便多次是正常的,但是大便是軟的或者豆沙樣的,不是很硬。
如果寶寶壹天大便3-10次左右,常見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狀、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有惡心嘔吐。寶寶精神狀態良好,體重輕微減輕,體溫正常,偶有低燒,無明顯脫水癥狀。這類病例多為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受涼引起的非細菌性腹瀉。
如果寶寶腹瀉超過3天,病情仍不見好轉,並出現以下癥狀:腹瀉次數和便量增多,頻繁嘔吐,口渴,飲食異常,發熱,便血等。,妳應該馬上帶孩子去醫院。
壹天大便五至八次,伴有低熱或嘔吐,大便黃綠色,粘稠呈蛋花湯狀,偶有溢乳嘔吐並伴有輕度腹脹和腸鳴音亢進,為輕度腹瀉;
壹天十次,大便水樣、酸、臭,可能有中度發熱,為中度腹瀉;
壹天十幾次,最多幾十次,出現水樣便、嘔吐、發熱、面色灰白、煩躁不安,甚至昏迷、抽搐、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癥狀,就是嚴重腹瀉。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拉肚子,就問能不能直接給寶寶吃止瀉藥。寶寶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我建議媽媽先搞清楚寶寶拉肚子的原因是什麽,再決定是否給寶寶用藥。
1,寶寶腹部著涼
隨著夏天的到來,氣溫升高,也到了寶寶容易感冒的時候。有的寶寶睡覺的時候覺得熱會踢被子,或者白天玩耍的時候肚子露在外面被風吹,容易讓寶寶腹部著涼拉肚子。腹部受涼會加速寶寶的腸道蠕動,影響體內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排便次數增多,大便會爛。
雖然現在氣溫回升了,但是早晚溫差還是很大,氣溫不穩定。媽媽在給寶寶準備衣服的時候要註意保暖。不要給寶寶穿太少的衣服。最好把上衣塞進褲子裏,註意寶寶腹部保暖,出門多帶壹件外套。讓寶寶穿著睡衣入睡,晚上定期檢查寶寶是否蓋好被子。
2.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需要乳糖酶分解後才能被吸收。嬰兒腹瀉導致腸黏膜表面消化乳糖的乳糖酶被破壞,會引起暫時性乳糖消化障礙,水樣腹瀉,脹氣。單純乳糖酶不耐受,查大便時不會有白細胞和紅細胞,只是脹氣和腹瀉。
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瀉壹般不嚴重,先天性腹瀉可采用特殊的無乳糖配方。和麥片壹起吃,比如喝牛奶前吃點餅幹和面包,會減輕疲憊感和不舒服感。乳糖酶缺乏的寶寶也可以耐受少量的奶(30-50毫升)而不產生不耐受。寶寶腸道內的乳糖酶會逐漸增多,可以減輕乳糖不耐受的反應或避免乳糖不耐受的癥狀。
3.蛋白質過敏
蛋白質的過敏是接受蛋白質後的異常免疫反應。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食物不能完全分解吸收,蛋白質的不耐受會被同樣發育不完全的免疫系統視為異類,蛋白質在飲食中的消化不良會引起過敏。
尤其是父母有過敏史的寶寶,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嬰兒的腸道受損。如果不及時治愈,寶寶進食後會反復嘔吐或腹瀉,情況較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血便。蛋白質過敏的寶寶可以給水代替配方奶粉補充營養。
4.輪狀病毒
春秋兩季嬰兒腹瀉壹般由輪狀病毒引起,輪狀病毒腹瀉高峰在10至次年2月。輪狀病毒在幹燥寒冷的季節容易爆發。由於6個月至2歲的嬰兒局部免疫和腸道消化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容易發生輪狀病毒感染和腹瀉。輪狀病毒腹瀉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為5-10天。如果護理得當,痊愈後不會有問題。
家長盡量不要帶寶寶去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拉肚子的孩子和可能感染病毒的東西。玩具和家具要清洗消毒。給寶寶餵奶或吃飯前,壹定要用肥皂和自來水洗手。
5.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導致寶寶發燒達到39甚至更高。嚴重腹瀉、嘔吐、陣發性腹痛、便血、發熱要及時就醫。通過檢查大便,可以判斷寶寶的腹瀉是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對癥下藥。
家長在給寶寶沖奶粉或準備輔食時,要註意消毒和衛生。他們應該在飯前和接觸肉和蛋後立即洗手。盡量給寶寶準備新鮮的輔食。如果做飯太多,要多吃幾頓,及時放冰箱。寶寶的奶瓶、碗、勺子等餐具要用專用洗滌劑仔細清洗,然後煮沸或用消毒櫃消毒。
6、餵養不當
母乳餵養的寶寶如果媽媽飲食不註意,吃了辛辣或生冷的食物再哺乳,很容易引起腹瀉。過早或過多地給孩子餵粥糊,碳水化合物過多會引起發酵和消化障礙。6個月後添加輔食的孩子,對添加的輔食成分過敏,還會出現消化障礙和腹瀉。
輔食要從米粉開始,逐漸添加,直到寶寶腸胃適應,大便正常。輔食食材壹個壹個添加,肉類食物壹次不宜吃太多,以免造成腸胃負擔,消化不良,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