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由多種食材制成。其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以及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蕓豆等。).到了宋代,臘八這壹天煮粥喝粥的習俗逐漸形成,壹直延續至今。臘八粥也成了百姓日常享用的傳統食品。
臘八粥是怎麽來的?
中國人喝臘八粥的習俗始於宋代。壹般認為這種習俗起源於佛教。
喝臘八粥源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但這種觀點存在矛盾。據說古代有個純米國。這個國家的王子叫釋迦牟尼,29歲出家。壹天,他走到尼蓮河邊,又累又餓,暈倒在地。壹個牧羊女很同情他,就在隨身帶的雜糧裏加了些野菜和裸米,用泉水煮成乳糜粥,餵給他吃。這才起來,靜靜地坐在菩提樹下打坐,終於在臘月初八成佛。
後來,佛教徒為了紀念他,把臘八稱為“開悟節”,每天都要舉行誦經活動,煮粥拜佛。這已經成為很長壹段時間的習俗,人們每天都喝臘八粥。
還有壹種說法與此類似。據說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時,是在閉目養神。突然,人們看到五色雨從天而降,佛陀突然臉上放了紅光,死了。這壹天是臘月初八。所以從現在開始,每年臘月初八,佛教徒用五色米粒和壹些水果煮粥拜佛,稱之為“七寶五味粥”,俗稱“臘八粥”;基督徒也在這壹天喝這種粥來表達他們對佛陀的懷念。在佛教的影響下,很多人也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保佑,喝臘八粥。
但這種釋迦牟尼和臘八粥的聯系是與史實相矛盾的。例如,在《舒威釋老誌》、《濟說珍珍》等古籍中,就記載釋迦牟尼是“在二月十五日”。《隋書經集誌》也說釋迦牟尼死於2月15日。釋迦牟尼是歷史上的偉人。歷史人物,這些記載應該是可靠的。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喬達摩,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他是中國孔子的同時代人,釋迦牟尼被視為他的尊稱。這些傳說可能與佛教的盛行,人們對佛教的信仰,對釋迦牟尼的尊崇有很大的關系。
臘八粥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臘八粥最早出現在宋代。宋代寫的壹本書《田中記》說,北宋東京每年十二月八日。各大寺院都要分發“七寶五味粥”,也就是所謂的“臘八粥”。後來民眾也受到影響,競相效仿。比如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錄》說,臘月初八,直糧城的人用水果雜料煮粥。南宋詩人陸遊有“佛粥今更羞”的詩句。裏面提到的“佛粥”就是臘八粥。後代永存。因此,清代的臘八節表現出了臘八粥獨有的特點。
最早的臘八粥,直到清朝才開始用赤小豆熬制。事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清代夫差敦沖的《燕京年間》記載,北京人在清代就做了臘八粥。已經開發出使用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為主要原料,並添加紅桃仁、葡萄、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紅搪瓷和白石。在水中煮沸。普通人。大部分都要在臘月初七開始準備。剝了皮,挑了沙,洗了米,忙了壹晚上。直到8日早上,壹鍋粥終於熬好了。
當然,如此復雜精致的做法,根本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據記載,當時北京的民間人士。盡量用多種水果和米飯壹起煮就好了。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方便。有些糧店是精明的店主。蕓豆、豌豆、小米、大米已經提前放好了。還有綠豆,RL豆等。人們稱之為混合豆飯或臘八飯。專門賣給這些普通人。
臘八粥因地而異
江南臘八節的臘八粥。大體與此相符。據清·顧廬《賈青·魯》。臘月初八,蘇州城的居民。然後用“六米蔬果煮粥”,稱為臘八粥。有些不是自己煮的。是寺廟提前做好的。壹個和尚和尼姑送的禮物。稱之為“佛粥”。
佛寺臘八煮粥的習俗。與人民相比,它更受歡迎。如清代北京的雍和宮。在臘月初八。這天晚上,喇嘛們用壹個能盛幾米石頭的大鍋。煮粥杜輝清代文化系列懺悔佛。屆時,清宮也將依靠派遣王公或大臣來監視。以示對佛陀的虔誠和尊敬。粥完全煮好後。除了供佛,還要給各地大臣發個例,其余的由喇嘛開給窮人。
至於普通人的臘八粥。除了祭祀佛祖,還要供養親戚朋友鄰居。據說送臘八粥的時候,要壹起贈送壹棵各家腌制的大白菜。臘八粥壹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到,而且越快越好。不然涼了就來不及了。妳就失去了餵食的意義。
有人來送粥,主人要欣然接受,同時準備壹份自己的,及時送到對方家裏或宮裏。
臘八粥最重要的用途是臘八節全家圍桌喝粥。通常是臘八節的淩晨。
此外,西北地區的臘八粥在制作上也有自己的特色。“通常是肉。用水果和米飯烹調。人們稱之為肉粥。這種粥不僅僅是給佛祖吃的,也是給全家吃的。用這種粥潑花木的習俗至今仍在當地人中流行。人們認為。這樣,樹就不會歇息,永遠茂盛。陜西的壹些地方。用八種蔬菜做蔬菜湯。澆在長條上吃,就叫臘八面。襲擊海關區域。人們拋棄快樂,在面條裏放辣椒油驅寒,稱為“辣(辣)八湯面”。東北和華北。臘月初八用米醋泡“臘八蒜”也很流行。第八天,祭壇被封了。把人放在溫暖的房間裏。除夕夜不吃餃子不要打開。總之。各種以臘八粥為主的臘八飲食,既有歷史傳承,也有地方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