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論”
“為國殉道”說以清代學者王夫之、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為代表。王夫之認為,屈原之所以寫《悼亡詩》,是因為他哀嘆郢都失陷,宗廟國成荒山廢墟,百姓流離失所,襄王誓死抵抗,楚國滅亡指日可待。據此,現代大多數屈賦研究者認為,屈原跳江是因為秦軍攻打楚國都城,屈原不忍目睹國家滅亡,所以投江自盡。郭沫若在《考屈原》中寫道:“杜瑩被攻破的那壹年,屈原寫了壹篇《哀》...他看不到國家被毀滅,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於是義憤填膺地自殺了。”他在《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寫道:“屈原自殺,其實是壹種殉難。”
“殉道論”
殉道論以摯友瞿母為代表。他認為“屈原自殺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壹是社會政治的黑暗;第壹,性格的直爽,意味著生命在與現實的碰撞中毀滅。”“屈原是壹個出身於中國家庭的政治家,他理想中的‘明君’和‘哲王’已經不存在了。面對清朝的、項這樣的昏君,他們的野心、誌向都無法實現,再加上壹群小讒言,所以心懷怨恨,郁郁寡歡。”屈原是戰國時期產生的壹位獨特的學者。他的人格力量在於他對“為人類承擔責任”這壹理念的堅守和對自身“內在美”和“修養能力”的不可動搖的認識,以及對理想的堅定不移的堅持。光榮的死亡勝過可恥的壹生。所以為了達到精神上的圓滿,我去孤獨終老。
“屍體抗議理論”
屍語論以密友王誌江為代表。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當屈原看到楚國“黨員”橫行,人民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臣,國家無力抵禦外敵,楚國將面臨亡國的大災難。滿懷救國之誌的屈原遭到誣蔑和流放。因為沒有辦法報效國家,所以無法親自向楚王進諫,感嘆報效國家的抱負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用死亡喚醒昏君。屈原在《離騷》的結尾寫道“我要住在彭先家”。彭賢是殷代著名的士大夫。他試圖說服君主效忠,但被忽視。最後,他縱身跳入水中,憤怒地死去。從這個角度來說,屈原之死是“屍語者”,是從彭賢那裏學來的。
“禁欲理論”
屈原為君主的昏庸而難過。他不想看著“黨員”亂政,毀了楚國的大好河山。再加上長期流亡,身心俱疲,沒有希望重返朝廷,推行理想的“美國政治”。為了維護清白與純潔的完整性,我捍衛了自己畢生追求的理想,最後帶著無盡的遺憾投入了汨羅江。淮南王劉安曾贊屈原在亂世拒生,故舍命。看上面的說法,似乎屈原憤怒和自殺的內因應該是理想幻滅後的“絕望”。當然,這樣的死不是懦弱,也不是逃避對祖國的責任,而是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屈原堅守氣節的終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