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節日意義~被誤解的鬼節;
壹想到“七月三十”,就有滿腦子關於“鬼節”的恐怖片和民間禁忌。在7月30日晚上,人們通常在路邊、水邊甚至在家裏燒紙。這種到處燒紙的行為制造了壹種陰郁的氣氛。有些上了年紀的人甚至說:“晚上不要出去,不然會出事的。”然而,中秋節並不是壹個可怕的日子。這是壹個崇敬天地、緬懷祖先、祈求豐收的節日。它落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它的壹部分落在七月十四日,它與上元節和夏媛節壹起被稱為三元節。這是壹個在漢族國家和海外華人地區流行的傳統文化節日。有緬懷祖先、燃放河燈、燒紙錢、祈福豐收的民俗。除夕、清明節和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
壹: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崇拜有關。中國道教有“三官三分”之說,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分”。元者,始也。天、地、水是萬物生長的基礎,配合農歷三日,將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別定為上、中、下三元,作為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成為天神保佑百姓、地官贖罪、水官解厄的三元節。官員的生日是7月15日,這壹天被稱為中元節。它的主要職責是為世人贖罪。7月15日祭祖的日期後來和道教壹起定為7月15日,並定下了中原地方官的生日和相應的祭祀活動日期。
二:與佛教典故“目連救母”有關。它首先來自佛陀的蘭花盆地的故事。據說有個叫木蓮的人,夜裏夢見自己死去的母親淪落到餓鬼的行列。在夢裏,他給了母親壹頓飯,但是當飯送到她嘴邊時,飯變成了灰燼。目連問佛祖如何才能救他的母親。佛祖告訴他,妳母親在世的時候,種下了很多罪,所以死後就陷入了餓鬼道,萬劫不復。這個邪惡的障礙不是妳壹個人可以解決的。妳要養和尚,要做好事。後來木蓮集合所有人的力量,每年七月中旬放在壹個盆子裏供養十個和尚,讓他們的母親來幫助他們。後來這個傳說逐漸演變形成了壹種民俗,從祭祀和尚到祭祀鬼魂。每年農歷七月,人們都會殺雞殺鴨,焚香焚衣,祭拜從冥界走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冤屈,不為世人所禍。久而久之,就有了“玉蘭節”。這是壹個典型的勸善故事,不斷流傳,藝術加工升華。明朝的《陶安之夢》記載了當時的盛況,說“三日三夜動木蓮之演”。魯迅在壹篇名為《無常》的文章中,回憶了小時候看目連戲的情景:“像壹場大戲,黃昏開始,第二天黎明結束。這些都是祭神抑災的劇。整本書肯定有壹個反派。第二天,臨近黎明,就是這個小人的末日。”邪滿”,燕王抽票勾之,於是這熱鬧無常出現在臺上。”
第三,與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有關。“萬物以天為本,人以祖為本”,祭天、祭祖、祈福豐收成為古代人文生活的要素。對於傳統農業國家黎族人來說,天地是父母,祖先與自己血脈相連,所以祭祀尤為重要。於是在七月半,依據秋祭的古老習俗,壹批莊稼已經成熟。作為壹個規則,人們應該崇拜他們的祖先,用新收獲的水果和谷物向他們的祖先報告收成,並祈禱來年豐收。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七月半成了和尚、道士和庸人的同壹個節日。2010年5月,文化部在香港特區申報的“中秋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