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節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壹直流傳至今。魯甚至說,冬天的至日有壹年那麽大。這表明古人非常重視冬季至日。人們認為冬季至日是陰陽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祝福。在漢代,冬天的至日是“冬節”,政府舉行壹個叫做“賀冬”的祝賀儀式,這是壹個例行的節日。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日前後,君子居安思危,不肯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所以這壹天,朝廷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關閉,出差歇業,親朋好友互相送飯,互相拜訪,開開心心過壹個“安靜”的節日。在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是祭祖的日子。這壹天,皇帝到郊外舉行祭天儀式。在這壹天,人們必須祭拜他們的父母。現在仍有壹些地方慶祝冬季至日。
冬季至日習俗
每年,在農歷新年的冬季至日,餃子是不可或缺的節日大餐,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俗話說:“十月壹日,當冬天的至日來臨時,家家戶戶都吃餃子。”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在冬季至日放棄醫學而留下的。東漢任長沙知府,探病上藥,大堂行醫。後來他毅然辭職回老家給鄰居治病。當他回到家時,已經是冬天了。他看到白河兩岸的村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僵了。他讓弟子們在南陽東關搭起藥棚和藥罐,放棄他們的“迷人的耳朵”去醫治冬日至日上的凍瘡。他把羊肉和壹些祛寒的草藥放在鍋裏煮,然後撈出羊肉和藥物切碎,用面包做成耳朵狀的“餃兒”。煮好後,他給每個來要藥的人分了兩個“餃兒”和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焦耳”,喝了“祛寒湯”,渾身發熱,雙耳發熱,凍傷的耳朵治好了。後人學了“焦耳”的樣子,把它包裝成食品,也叫“餃子”或“扁食”。這種扁平的食物與餃子不同。
吃餃子也是冬季至日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江南。“湯圓”是冬季至日的壹種必不可少的食物,它是壹種由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點。“圓”意味著“團圓”和“圓滿”,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也被稱為“冬天的至日團”。民間有句話叫“吃湯圓老壹歲”。冬季至日團可以用來祭拜祖先或給親戚朋友送禮。在過去,上海人最講究吃餃子。古人有詩說:“家家打米做湯圓,知是明朝的冬天至日。”
在北方許多地方,有在冬季至日吃狗肉羊肉的習俗,因為冬季至日後天氣進入最冷時期。中醫認為羊肉和狗肉有壯陽和補虛的作用,至今還有在冬季至日進補的民俗。
此外,人們已經根據天氣質量和冬季至日的到達順序預測了未來的天氣。俗話說“冬天的至日在月初,年底應該是冷的;冬季至日在月底,正月應該是冷的;冬季至日在月中,無雪無霜”(這是根據冬季至日的到來,推測寒流遲早到來);俗話說“冬至日暗,年貨稀;冬天的至日稀稀拉拉,新年壹片漆黑”(意思是:如果冬天的至日上沒有太陽,新年就會陽光燦爛,反之,如果冬天的至日陽光燦爛,新年就會下雨)。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也叫端午和端陽。慶祝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下午躲,下午貼樹葉,掛菖蒲和艾草。壹些活動,如龍舟賽,是新發展起來的,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成為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的理論;紀念曹娥;從三代夏至日節;驅邪月邪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說等等。紀念屈原理論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在端午節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習俗
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裴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可愛。
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之月滋養衰老,遵循稀飯飲食。”
壹說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第二,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傳承下來的習俗。
壹些歷史學家也指出,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濟,唐軍,帶著圓月的想法,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餉發放給軍隊,成功解決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壹、祭月、賞月、賞拜月
第二,觀潮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
第三,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助月的習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燈的習俗。江南有做燈籠船的習俗。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盛。
第四,猜謎語
在中秋節月圓之夜,有許多燈籠掛在公共場所。人們聚在壹起猜寫在燈籠上的謎語。因為這是大多數年輕男女最喜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會聽到愛情故事,所以在中秋節猜燈謎也是男女之間愛情的壹種形式。
五、吃月餅
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它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第六,賞桂花,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吃各種用桂花做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見。
中秋之夜,月中擡頭看桂花,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在現代,人們大多以紅酒代替。
七、玩燈籠
中秋節沒有大型的元宵節,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佛山的秋節,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糠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等。
八、燃燒塔
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在南方廣為流傳。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在野外撿瓦片,堆成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它才開始倒利息,這就是著名的燒瓦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迷塔與此類活動類似,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著名抗法戰士劉永福將逃入塔內的鬼(法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
傳說這壹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建立後,漢人受到血腥統治,於是漢人進行了不屈的抵抗,各地開會過中秋節,在寶塔的頂樓上點燃了小號。類似於山頂平臺的大火,雖然這種反抗被鎮壓了,但是燒寶塔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