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油、茶或磚茶、鹽
調味品
牧民提取酥油的傳統方法是:先將牛羊擠出來的牛奶加熱,倒入特制的大桶中(這種桶當地稱為“東學”,專門用來提取酥油,高約4英尺,直徑約1英尺),然後用特制的酥油用具上下攪打牛奶數百次,攪拌牛奶使油水分離[65438]
生產編輯
方法壹
磚茶是實心的,需要用刀切,比如木切,而且還得用力切[2]。
鍋中燒開300毫升水,加入3至5克碎磚茶,煮至茶變黑關火。
茶葉變色後,可加入0.5g鹽。冷天可以多加鹽。
加入2克酥油(大約是勺子的三分之二)。
水通過濾茶器註入茶壺。平時用小茶杯喝。
方法2
首先,將牛奶加熱,然後倒入壹個名為“東學”(4英尺高,直徑1英尺)的大木桶中,用力上下攪打。
來回幾百次,攪拌油水分離,壹層湖黃色的脂肪物質浮在上面,舀起來,倒入皮口袋,冷卻成酥油。
制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與水長時間煮沸,制成濃汁。然後將茶葉倒入酥油茶桶。
然後加入酥油和鹽,上下抽茶桶幾十次,把油茶炒起來,再倒入鍋中加熱,就成了又香又好吃的油茶。[3]
制作酥油茶的方法有很多種。壹般是先煮後煮,即先在茶壺或壺中加入冷水,加入適量的磚茶或沱茶並加蓋煮沸,再用小火慢煮至茶呈深褐色,入口不苦。在這種煮過的濃茶裏放壹點鹽,就可以做鹹茶了。比如在成品茶碗中再加入壹塊酥油,使其溶解在茶水中。就變成了最簡單的酥油茶。但更正統的做法是,將茶葉從煮沸的濃茶中過濾出來,倒入專門用於酥油茶的酥油茶桶中(這是藏民家中常見的必備生活工具,由桶和攪拌器兩部分組成。槍管四周都是木板,上下口徑壹致。外圈為銅皮,上下兩端為銅花邊,看起來優雅大方。
牛羊奶這樣搗碎後,裏面的油就浮出水面,用手拎出來。壓在皮翅裏,冷卻後變成酥油。20世紀以來,手動牛(羊)奶分離機逐漸取代了人工搗打的舊技術。黃油是夏天從牦牛奶中提取的金黃色黃油,而羊奶中提取的純白色黃油。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在拜神拜佛的時候,點燈、煨桑等等都離不開酥油。黃油還可以軟化皮革,從而摩擦皮革條。在牧區,青年男女也用它來擦臉,以保護皮膚免受日曬和寒冷。青海塔爾寺的酥油雕,被稱為“藝術三絕”(酥油雕、堆繡、壁畫)之壹,以其獨特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海內外。
酥油雕塑是壹種獨特的雕塑藝術,它用酥油和各種礦物顏料塑造不同的形象,從山川河流到花草蟲魚,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藏區很少產茶,制作酥油茶的茶葉最初來自中原。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4、5世紀,吐蕃軍隊就通過與內地的戰爭獲得了大量的茶葉,但直到公元5世紀,吐蕃社會還沒有形成飲茶的習俗,茶葉只是被上層社會作為珍貴的保健品珍藏。唐朝開元年間以後,隨著唐與範交往的增多,飲茶的習俗逐漸傳入吐蕃。